首页 > 娱乐 > 张艺谋张伟平:两个男人,一种奇观

张艺谋张伟平:两个男人,一种奇观

1997年,张艺谋的父亲张秉钧去世。

长子张艺谋去见最后一面,老父亲对他说的,却是“搭档”张伟平。张父直言,“与张伟平的合作,让我非常担忧,想起来就闭不上眼睛。”

“你根本不是张伟平的对手,对付不了他。”

父亲的“遗言”,当时对张艺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前一年,他与张伟平合作,拍摄了电影《有话好好说》,这是两人第一次“牵手”。

此后,张艺谋、张伟平合作长达16年,联手创造出一部又一部票房“大片”,张父的临终告诫被远远甩在身后。

1.张艺谋最需要钱的时候出现

1980年代,张艺谋拿出了多部“过硬的作品”。

包括《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作品,都打上了张艺谋强烈的个人标签,同时也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对于这一点,张艺谋有清醒的认识。

他说,“是那个时代的蓬勃的文学、全民的风气、从头来过的热烈氛围造就了我们,是时代给了巨大的荣耀。”

紧接着,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电影领域得到的支持不断减少,乃至消失。简单来说,和社会上的每个个体一样,不得不面对市场、面对“潮流”的冲击。

1995年,张艺谋开始投入《有话好好说》的谋划和拍摄。这部戏,一度被撤走投资,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无异于被推到生死边缘。

这种情况下,张伟平顺势登场。

早在1989年,张伟平和妻子张京就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张艺谋。当时,巩俐也在,在餐桌上,她“没完没了地给张艺谋夹菜”,而张艺谋“连头也不抬一下”。这让张伟平很羡慕导演。

另一方面,张京是巩俐的粉丝,追着她热聊,张伟平则和张艺谋“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话”。

一回生,二回熟,“二张”往来,巩俐发挥着媒介或者粘合的作用,但即使1995年,张艺谋和巩俐分手,也没有影响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

1996年3月,张伟平约张艺谋聚餐。餐桌上,张伟平发现张艺谋似乎有心事,于是问:“老哥,你怎么啦?”

张艺谋坦率地说,“《有话好好说》可能要搁浅。”原来,投资方对这部电影没有信心,“解约了”。

尽管比张艺谋小7岁,但依靠做食品、医药生意,投资房地产,张伟平积累了不菲身家。听说张艺谋遭遇“撤资”困境,他有了投资的兴趣。

“我以为是什么难题呢,所有问题,最容易解决的就是钱的问题。你说吧,你需要多少,我来投资好了,不就是钱吗?”

张艺谋说:“2600万。”

这个数字,让财大气粗的张伟平笑了。他当场回应:“才2600万?我还以为要2600亿呢?你给我几天时间,我给你挪挪,保证不耽误你的拍摄计划。”

在张艺谋看来,这样的“操作”,还是得谨慎些,毕竟关系着两千多万元投资。于是,他问要不要拿剧本给张伟平看看。

没想到,张伟平一口回绝:“不用看了,你是专家,我相信你。”

投资成功接续,张艺谋放开手脚,执导《有话好好说》。演员阵容包括姜文、李保田、葛优、瞿颖等,说当红明星“站台”也毫不为过。

结果,因为错过宣传档期等原因,两人的第一次合作,仅收回800万元,亏损1800万。

这样的巨额亏损,让张艺谋很有压力,但张伟平表示,“没事,从头再来!”

关键点,不在于“没事”,而在于“从头再来”。

张伟平看重张艺谋的导演能力,而张艺谋仰仗张伟平的资本保障,二者由哥们友情连接起来,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道“奇观”。

2.“拍电影不是为了赚钱”

1997年,张伟平投资1000万元,成立新画面影业公司。张伟平担任董事长,张艺谋任艺术总监,但“没有一纸合同,没有签约”。

此后,张艺谋接连拍摄了《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等作品。

其中,《一个都不能少》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第1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外语片;《我的父亲母亲》摘下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章子怡作为新一任“谋女郎”,也广受关注。

张艺谋的口碑得以建立,市场也逐渐有了转机。

2000年,张艺谋执导电影《幸福时光》,配置堪称豪华:编剧是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主演包括赵本山、李雪健等老戏骨,而女主角从四万多名女生里搜罗、挑选,最后敲定董洁。

上映时间在当年的12月底,因而,这也是张艺谋的“首部贺岁档作品”,自然让观众十分期待。

然而,《幸福时光》在北京、广州、大连等地上映后,不少观众认为结尾戛然而止,看不明白,连购买海外版权的厂商也是这样的感觉。

接受媒体访问时,张艺谋表示,很多中国观众的传统习惯是看好莱坞式的“圆满的有头有尾的故事”,“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习惯,但在创作中没必要都是这个样子”。

张艺谋补充说,“我对这个电影的结尾比较欣赏,我喜欢这种感觉”。

之所以秉持创作者的姿态,张艺谋透露了其中的关键。他对记者说,从一开始到现在,并不是为了赚钱拍电影。

“对我来说,一部电影只要能收回成本,使投资人不亏本,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更多想通过电影表达我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这也反映出,和张伟平合作了四部作品,张艺谋的心态和理念依旧是从艺术家或者创作者的需求出发。

不过,更多负面反馈席卷而来,张艺谋坐不住了。他只得紧急补救,组织剧组人员重拍结局。

媒体形容是“张艺谋忍痛向市场低头”。

即便如此,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在上海两家影院,新的版本一个星期的票房收入仅十几万元。最终,《幸福时光》被认为是一部从口碑到票房的“失败之作”,甚至被视为“张艺谋最不受关注的片子”。

毫无疑问,张艺谋走到了“十字街口”。

张伟平说,“第一部不赚我没说什么,第二部我也没说什么,到了第三部他自己开始意识到了”。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电影不能光追求艺术,脱离市场和观众不行。”

3.金字招牌背后的资本游戏

《幸福时光》上映前,张艺谋就透露要拍摄一部武侠片。

张艺谋说,“那是我多年的一个梦想,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武侠戏、武侠小说”。

为此,花三年时间筹备、打造,这部电影,便是2002年上映的《英雄》。影片由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甄子丹等人主演,可以说,中国电影的实力派演员,都被张艺谋招致麾下。

和张艺谋以往电影最大的不同,是《英雄》乃名副其实的“大制作”。仅仅是预算,就达到3000万美元,超过此前的任何一部电影。

其次,影片中绚烂的色彩,宏大的场面,写意的动作,被认为形成了“美轮美奂的视听奇观”。

为保证票房“落地”,新画面将影片的第一盘拷贝,于首映礼当日才空运到现场。此前,和全国各大院线签订合同,使《英雄》获得至少6000万元人民币的保底票房收入。

一系列运作之后,张伟平对票房极有信心。面对媒体,他公开表示,《英雄》国内票房将会破亿。

听到张伟平的“预测”,张艺谋“目瞪口呆”,“说《卧虎藏龙》才1千多万,咱两千多万就行了”。

最终,《英雄》票房2.5亿。音像版权也拍出1780万“天价”,要知道,这之前,市场上音像版权最高价格只有20万元。

2004年,张艺谋和张伟平“趁热打铁”,推出了电影《十面埋伏》。尽管这部影片受到不少批评,有媒体称是“骂声震天”,票房却仍然揽下1.5亿。

口碑与票房两极分化,张伟平不否认宣传炒作。他反问记者:“你看看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我们不炒作行吗?”

而音像版权,张伟平直接开价2000万,意欲刷新自己创造的纪录。

结果出乎意料,《十面埋伏》音像版权以300万的价格收场。据媒体报道,业内人士称,“张伟平再不撒手就真成烫手山芋了,谁让他玩得太过火了呢。”

无论如何,通过《英雄》、《十面埋伏》,张艺谋、张伟平铸就了金字招牌。他俩一个专注于艺术,一个腾挪于市场,相辅相成,但也矛盾重重。

有评论者追问:“在拍出开创性的《英雄》之后,张艺谋为何还要续貂一个《十面埋伏》?”

事实上,对于影片质量,张伟平的评价,值得回味。

《十面埋伏》上映同一年,张伟平批评说,“整体感觉缺乏厚重,尤其在故事把握上有失误”。数年后,对于《英雄》,张伟平也表示,自己没看懂,“乱七八糟的”。

有意思的是,张伟平自打“差评”,并不妨碍他凭借这两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奋力掘金。

4.相爱相杀只剩一地鸡毛

1992年春天,张艺谋在长城上许诺,要让巩俐演一次女皇。

直到2006年前后,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得偿所愿。他邀请巩俐扮演女皇,与周润发搭档拍戏。

但在张伟平眼里,巩俐、周润发这对搭档,“老气横秋”,对年轻观众缺乏号召力。尽管剧本已经差不多要完工,张伟平依然强势引入周杰伦。

后来,谈到这一点,张伟平解释说,“因为电影市场激烈的竞争,我干预了一些电影创作上演员的加入,比如周杰伦”。

到2009年《三枪拍案惊奇》,事情的变化,令张艺谋措手不及。这本是一部严肃的悬疑片,但张伟平看中刚在春晚爆红的小沈阳,力荐他进入剧组,小沈阳成为男主角。

张艺谋文学策划、作家周晓枫评论说,“周杰伦只是在原剧本上加个人物,而已经决定上马的《三枪》绝非喜闹套路,而是相对严肃的批判现实主义,小沈阳的风格很难嫁接成功。”

小沈阳的到来,“迫使整个团队集体换将,基本倚赖赵本山的弟子班”。到这一地步,连赵本山都有些担心,觉得自己的团队难以负荷这样的重担。

饶是如此,张艺谋思虑良久,还是硬着头皮拍了。上映前,张伟平再次大胆预测,票房将达4亿,现实却是,只收账2.6亿。

和张艺谋的风格有巨大差别,被认为是“口碑最差的烂片”。接受媒体访问时,张艺谋直言,“我感觉自己掉沟里了,因为它缺乏文化价值,是商业裹挟的产物。”

真正引爆矛盾的,是2011年上映的《金陵十三钗》。

这部作品的影视版权被张艺谋一起买下,目的是确保电影上映在前。不少公司想买电视剧版权,原著作者严歌苓两次找张艺谋商量,张艺谋表示当电影进入后期制作,会把电视版权无偿返还。

然而,就在《金陵十三钗》开机前几个月,张伟平将电视剧版权“以天价卖出”,赚得一笔优厚的版权费。

张艺谋毫不知情,听说后,“大为惊讶”。从这件事,周晓枫“第一次确认二张存在冲突”。

《金陵十三钗》上映后,引起各方热烈关注。宣传期,新画面抓住庸俗的细节进行炒作,张艺谋火冒三丈:“档次太低,简直是在糟蹋我们的劳动。”

这部影片国内票房6亿元,尽管和张伟平预测的10亿相差甚远,仍成为国内票房冠军。尴尬的地方在于,号称6亿投资,海外市场又疲软,相当于只赚了个“吆喝”。

在北京举行首映礼时,张艺谋、张伟平都来到现场,但这是最后一次碰面。

此后,两人公开决裂,张艺谋向张伟平公司追讨《三枪拍案惊奇》票房分成1500万元、张艺谋被曝“超生”事件等。而周晓枫透露,张艺谋担任新画面艺术总监“不过是虚名”,没有实际的利益分配。

张艺谋说:“别的我能忍,可电影是我的底线!不能你想增加什么情节就增加什么情节,你想让谁演就让谁演——甚至连下一部片子还没定什么内容呢,你都先定了女主角,那我就没有自主权了,纯粹就成了摇钱树。”

“干涉创作,这是我绝对不能容忍的。”

十六年,艺术与资本,相爱相杀。

眼见得,一地鸡鸭毛,落叶缤纷。

“分手”后,张艺谋继续拍商业片,张伟平淡出江湖。

谁也回不到过去。

注:本文由“戏精在上”原创首发,已与“维权骑士”签约,谢绝转载,但欢迎转发、评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1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