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陈可辛不合群:弃高薪回国北漂,因票房惹怒投资人,依旧我行我素

陈可辛不合群:弃高薪回国北漂,因票房惹怒投资人,依旧我行我素

“他表面很nice,有礼貌,但是实际很硬颈(脾气倔)”,曾志伟曾如是评价陈可辛。

众人对陈可辛的印象多是才华横溢,无论自己当导演还是做监制,都能创作出很好的作品。

却不知荣光背后的他,其实偏执至极,这份固执己见曾助他走向巅峰,也曾将他打入谷底。

从最初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进入影视圈,到后来放弃高薪返回内地,好不容易得到认可后又患上了急性焦虑症,还“惹怒了”博纳总裁,这一路走来陈可辛经历了太多......

辍学纵身影视圈

陈可辛,1963年在香港出生,父亲陈铜民是一名导演,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对影视行业就有着极大兴趣。

十二岁时,父亲的事业遭遇滑铁卢,决定举家搬迁到泰国生活,可陈可辛并不愿去往陌生的环境生活。

他骨子里好像就有着一股倔劲儿,向父亲抗议半天无果后,便开始用行动“反抗”。

到了泰国后,他拒不接受当地教育,只在国际学校就读。每次刚一放假,就会立马跑回香港,去自己熟悉的影院观看电影,而这只是他执拗的开始。

虽然父亲一直从事着导演工作,但他对该职业的前景并不看好,也从未想过让陈可辛“子承父业”。

高中毕业后,父亲就安排陈可辛去美国洛杉矶攻读酒店管理,但他内心一直崇尚热爱的都是电影学,于是在酒店管理专业就读了一年后又固执己见选择了电影课程。

大三暑假的时候,陈可辛回到家偶然遇到了正在拍摄《英雄无泪》的导演吴宇森,阴差阳错地进了剧组做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陈可辛发现自己在剧组所学习到的东西,远比课堂理论的知识丰富得多,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学业回到了香港,随后经曾志伟介绍去了香港嘉禾影视公司工作。

他先后在助理、后勤,监制等岗位锻炼,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拍摄出了自己的处女作《双城故事》,又于次年同曾志伟一起创立了UFO电影公司,相继制作了《风尘三侠》、《金枝玉叶》、《甜蜜蜜》等作品。

可惜老天总不如人愿,陈可辛的事业正如火如荼进行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1997年,金融危机到来,影视行业全面受阻,大多数从业者都转向了洛杉矶发展。

起初陈可辛一直坚守着阵地,但他自己的力量实在渺小,迫于无奈也只能离开。

到了洛杉矶后,他加入了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这就有了《情书》的诞生。大家都以为陈可辛会在此地安定,他却转身回到了国内。

原来在拍摄《情书》时,陈可辛就与老板们产生了分歧,他创作的剧本原本是开放式收尾,但老板们并不认可,强烈要求故事必须有个完整结局。

“他们拿去试映,结果可想而知。你那个试映是针对1亿美元以上的票房的观众做,我没想要1亿美元票房啊”。

他很快明白,自己在好莱坞没有任何话语权,除了a类导演能够拥有最终剪辑权,其余的导演谈不上创作,更像是工具。

身边很多人都告诉陈可辛回国重头再来很难达到巅峰,上司也给了他丰厚的待遇,但陈可辛的倔脾气注定了他不会此将就,他直接甩头就走。

转战内地获成功

彼时香港电影日益衰败,内地影视业却悄然生长起来。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一举收获2.5亿票房,陈可辛好像看到了希望,“2002年,我看到《英雄》的成功,原来内地可以是这么大一个市场”。

回国后,陈可辛与朋友一起成立了Applause Pictures,致力于推动高品质的泛亚洲合拍片。2005年,中国内地电影发展愈加蓬勃,许多香港导演都看中了内地的资金链,纷纷回到内地,赚钱以后又继续拍摄自身擅长的港片。

陈可辛也来到了内地,但他的做法却与其他人大相径庭。

“别人进来是拿你的投资去拍港片,陈可辛进来直接拍的内地片,讲内地的故事,他一个外来的,要让大家相信,这是很难的,很了不起,出来以后大家都很惊讶,一个香港可以把内地的故事拍得这么好”,黄建新如是说道。

凭借一部《如果爱》,他正式步入内地电影市场。可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过偏执帮助陈可辛成功,也在特定时期将他打入谷底。

2007年《投名状》拍摄时,陈可辛与合作方美国制片人安德鲁·摩根双方意见不合,安德鲁·摩根对影片有着自己的想法,陈可辛又断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丝毫不肯让步,两人一直争执不断,再加上现场拍摄环境极为恶劣,陈可辛一度焦躁不安,患上了急性焦虑症。

随后,陈可辛在监制《十月围城》时又与博纳总裁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博纳总裁站在商人角度,需要的只是巨额的商业回报,但对陈可辛而言,他所追求的一直都是电影的艺术表达。

最终陈可辛坚持影片内容不能调整,惹怒了博纳总裁,直接与他中断了合作。而两年后《武侠》的低票房更是令他挫败。

陈可辛陷入迷茫,现今正是古装大片风靡之际,他却连连失误。但正如陈德森说的,“他内心其实很反叛的,但是他聪明,不会硬着去对抗。”

思前想后,陈可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要坚持做好电影并没有错,但好的电影应该与时俱进,接受和参考别人给予的意见是必要的。

“当然你不是说要讨好观众,但是你要跟他沟通,要了解这个社会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理清思绪后,陈可辛又重新回到了“战场”,这次他依旧没跟风拍古装片,而是坚持了自己一直想要做的现代题材作品《中国合伙人》。

拍摄前期,他去寻找了编剧张冀,请教了剧本中许多关于时代背景下他所不理解的故事,并对自己的导演理念做出变化修改,“能够感受到他那种真诚,完全放下自己去学习”。

最终影片上映后在业内备受好评,尽管票房依旧不乐观,但陈可辛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也都只是自身崇尚的艺术,他不会因票房的多少而违背做好电影的初衷。

随后几部作品《亲爱的》、《七月与安生》、《喜欢你》,陈可辛一如既往的坚持着自己的风格。

张冀评价陈可辛说:“他还是摸准了他自己,他很明确,他自己就是那个大众,他只是好像要比那个大众站得高一点,想得多一点,拍得美一点,他只要尊重了他自己,他的电影一般都会不错。”

2018年初,一部短篇作品《三分钟》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所监制的《你好,之华》更是提名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

“如果你能放下你的纠结,下一部肯定多3亿票房。”黄建新常常打趣他。

陈可辛则笑,“我没要赚大钱,但是我的电影好,我就觉得行。”

结语

在一次采访中,陈可辛提到,外界都觉得他名气很大,会有很多导演登门拜访找他合作,但实际相反。

其实,如今中国的影视业早已经今非昔比,过去的发展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伴随着业内的新生代不断涌起,找他共事的多数也是以前的老伙伴。

陈可辛到底也在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但对拍好电影的“执拗”却从未改变过!

参考资料

【1】《陈可辛的北上漂流:又叛逆,又合群》.GQ报道

【2】《时光机上的陈可辛》.壹条电影

【3】《陈可辛:龟的哲学》.人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1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