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海上钢琴师》导演前作,它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活该

《海上钢琴师》导演前作,它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活该

01 间隔十年,他一手制造出两个高分传奇

11月15日,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登录中国影院。

这部诞生于21年前的电影,此前虽未在国内公映过,但不少观众早已见过它的真容,也对它所讲述的故事有所了解。

那么,会有人买票去看看过的故事吗?

2012年《泰坦尼克》重映时,狂卷10亿,实为例证。

当一部电影能够接受时间检视,成为经典之作,人们愿意花钱重温,是对电影艺术的支持,也有为怀旧买单的成分。

《海上钢琴师》最终票房成绩如何,尚且拭目以待。

而在感受高清版本带来的惊喜之前,小剧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同一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于1988年执导的另一部口碑之作,《天堂电影院》

甚至于私心来讲,我更希望是后者借助技术手段而再次高光。

同为豆瓣9.2高分片,《天堂电影院》与《海上钢琴师》都是电影爱好者收藏片单中的翘楚。

按得奖多少论,前者拿奖拿到手酸,先后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等多项大奖。

珠玉在前,后者于欧洲电影节得了摄影奖和金球奖的最佳配乐,竟显得少了点。

当然,影迷不以奖杯论高下,两者都是一生中多刷而不厌的影片,但如果二者只能择其一,我愿意为《天堂电影院》反复“浪费”生命。

02 故事朴素,内涵丰富

首先,《天堂电影院》本身对电影艺术怀有敬意,可谓影迷知音。

影片围绕西西里岛上的一个电影院展开,镇上的居民以观影为乐。

看电影,是孩子们了解世界的眼睛,也是大人们缓解生活重量的小憩,每个人都视影院如天堂。

影片中出现过这样的情节,一日放映时段已经结束,居民们还挤在影院门口不肯散去。

老放映员艾佛特将放映机转向影院外的墙壁,带来了一场露天电影,众人欢愉。

而在影片末尾处,电影院将被拆除时,居民们又自发聚拢在影院前,依依不舍。

这般情绪很容易引起爱电影人的共鸣,光影故事和生活感受发生交融,我们跟随电影哭过笑过,也在银幕前得到心灵按摩。

导演杨德昌曾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

镇上很多人一辈子也许并未见多识广,但他们通过电影看遍人间悲欢离合,人生得以拓展,这也是全球影迷爱电影的理由。

简而言之,影片中居民爱看电影,而看此片的观众爱它懂得影迷心。

其二,电影说明了如何做一个快乐的小孩。

老放映师艾佛特很喜欢聪明伶俐小男孩的萨尔瓦多,大家都喊他多多。

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艾佛特是多多的朋友,也是第一个帮他与电影亲密接触的老师。

迷上电影的多多,在艾佛特因胶片失火导致失明后,担起放映之任。

一格格胶片传动的陪伴,多多既体味着童年里最快乐时光,也找到了人生梦想的初印象——与电影为伴。

在课堂,他调皮捣蛋,可放映电影时却认认真真。

放映电影的意义不止在于有助于多多培养专注力,更重要的是那些被剪掉的接吻镜头在一个孩子眼中并不“肮脏”,反倒解禁了对爱的感知力。

从这个角度看,多多的童年挺幸运,而如今有多少儿童却是被“绑架”进各种兴趣培养班,耗钱费时且不说,孩子真的对其感兴趣吗?人之初,又从中吸收到多少对性情裨益的养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值得反思的是许多家长往往把自己意志当成孩子的任务。

第三,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主题在于回忆与寻找。

作为著名“寻找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堂电影院》奠定了“回望”的意义。

从出生于小镇的普通青年,到享誉世界影坛的知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与影片中的多多有相似处,都是为梦想离开故土,在回溯往事时找寻自我。

这样的回溯又可以分为两层内容:

过去与现在。

影片借助倒叙的形式,让观众看到一个人的两种生存状态。

突然接到艾佛特去世的消息,相隔三十年,多多才重返家乡。

人生导师艾佛特不在了,曾经的电影院倒了,旧人旧物已不复从前,不过朱塞佩·托纳托雷花费大量篇幅追忆过去,并非旨在唉声叹气。

在意式幽默衬托下,无论是艾佛特载着多多行在乡间小路,还是主教大人摇铃要求剪去接吻镜头的情景,过去都代表着一种平静欢快的生活景象。

托纳托雷颂扬过去美好时光的珍贵,同时不否定变化的积极力量。

艾佛特曾对少年的多多说,“你如此年轻,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想再听你说,我想听人们谈论你。”

话里含着无奈,也饱含对多多的期许。

他激励多多走出小镇,因为他知道平静的另一面是封闭,只有闯出去,才能实现电影梦。未来从不等待,过去终将慢慢消失,无法阻止的是世界一直在发展变化。

而已是人生赢家的多多怀念过去是为了找回初心。中年的多多啥都不缺,常换女朋友,时常倍感寂寞。

为什么得偿所愿,反而内心空了一块?

这其实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难题,就如我的朋友,农村苦孩子出身,打拼多年,终于在大城市买了人生第一套房。本以为他是春风得意人,却自此患上“干啥都提不起劲的病”。

财富或者名望本身并不能带来快感,能让你倍爽的也不是所谓登临人生巅峰的那一刻,有意义的是你曾经为梦想流汗的样子,也只有你自身才会有使你觉知幸福的能力。

离开小镇前,艾佛特曾“狠心”吓唬多多,如果混不出个样子就别回来,同时他又在耳边叮咛,“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热爱。”

是啊,动力源于热爱,成功陷于热爱,而无力毁于遗忘热爱。踏上故乡的土地,多多记起的不只往事,更是与旧日那个纯粹、真诚的自己超时空对谈。

换句话说,一个人清晰回望来时路,才会为当下找回生活的热情。

二十岁前,我们像少年多多,一半壮志一半踌躇,要做的是加法,加倍争取梦想;

中年之后,我们要做的减法,不为得到的东西多累,如孩子一样回归素心。

情感与理性

成名后,多多没有组建起自己的家庭,他不是不想,而是放不下一段年少的初恋。

十几岁时,多多对漂亮女孩爱莲娜一见钟情。穷小子追银行家千金,自然不容易。

几番傻气加真心,多多总算打动爱莲娜之心,却引起家长强烈反对,造成阻隔。

眼看多多即将入伍,爱莲娜被父母拽着就要搬家,分离前两人约定再见一面。


可多多等来等去,没等到。一对恋人,就此离散。

爱莲娜为啥失约?

这里需要说明,答案因公映版和导演剪辑版有所差别。

公映版没做过多交代,错过就是错过了,就如错过了那年大雨,不需要刨根问底,只是因为遗憾,所以念念不忘。

导演剪辑版则安排了多多与爱莲娜多年后再见,面对面讲出因为所以然。

个中原因戳痛人心,其实当年爱莲娜赴约了只是迟到了一点,而等不及的多多往爱莲娜家赶,两人恰巧误了时机。

这还不算惨,彻底掐死他们爱情希望的竟是艾佛特!是艾佛特向多多隐瞒了爱莲娜留的口信,是艾佛特对爱莲娜说谎,告诉她多多打算分手。

精神之父突然变成爱情“刽子手”,别说主人公多多有怨言,当观众的我第一次观看时一下都难接受。

记得当时大学老师提问,追梦和爱情哪个更重要?

我答,都不能少,我都要。

如今,我不得不承认,此事自古难两全。

艾佛特劝多多,“你一直待在这里,就以为这是世界中心”。所以,他“残忍”掐断了多多的感情线,促使他去服从理性去立业。

该先立业还是先成家,也许每个人心里自有天秤,倾向一边,另一侧就失落。

留在镇上娶心爱女孩,做无名之辈快乐呢,还是名震天下做大导演欢喜些?

生活教会我们的是,现实没有如果,眼前就是真实的结果,重要的在遗憾中找到平衡,达成和解。

影片中的和解采取了一种巧妙而感人的方式,艾佛特留给多多的遗物是一卷旧胶片,诸多经典电影如《罗马假日》中的情侣接吻镜头一一重现时,多多泪水难抑。

这些被剪下的镜头是幼年多多懵懂的好奇,此刻化作老艾佛特无声的爱,而观众也明白了这个老人的良苦用心,惟愿成才罢了。

而不论公映版还是导演剪辑版,影片阐释相同的态度,对于曾经不圆满的感情,与其耿耿于怀,不如放下来得轻快些。

03 同样是念旧,《天堂电影院》比《海上钢琴师》乐天

从前文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天堂电影院》所揭示的主题是偏向积极的,就算故土旧貌不在,伊人无缘,但主人公的怀旧之旅得出最终结论是向前看。

而同样是和回忆与找寻有关,《海上钢琴师》则基调悲伤了些。

主人公“1900”生在船上,死在海上,音乐天赋在船上实现,爱情于船上萌芽,但他终究没能离开漂泊,实现靠岸。

这与人物迥然不同的成长环境有关,“1900”无父无母犹如沧海一扁舟,他没有经历过人间烟火,也就对彼岸望而却步。

船,是他的寄居地,却俗世意义上的家。在船上,他始终孤独,也安于孤独。

在我看来可以这样理解,生于小镇的多多反映的是人类生活的世俗面,需要脚踏实地,也必须接地气;

而船上的1900是浪漫化的精神符号,他不食人间烟火,如同地球在宇宙中孤独的身影。

在光影世界中,找寻生活的答案,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的日子会成为明日的回忆,唯有与热爱同行,不负此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9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