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之争带来制片人负责制和导演负责制,哪个好?

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之争带来制片人负责制和导演负责制,哪个好?

这次马丁抨击“漫威电影不是电影”可以说是过去一个月全球电影界引人关注的焦点。

那么,马丁为什么会抨击漫威电影呢?

马丁有一段话很重要。他是这样说的。

众所周知,过去的20多年,电影行业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中最坏的一个变化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悄悄进行的:一点一点、持续地消除风险。当下的很多电影变成了用于快速消费的完美产品,它们中的很多也都是一群很有才华的人所完成的。共通的一点是,它们缺少cinema最关键的东西:一个独立个体的艺术家的统一视野。原因当然是:独立艺术家是最具风险的因素。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好莱坞大公司已经逐渐全面控制了一部电影的拍摄,导演(即马丁所谓的独立艺术家)在大公司面前,已经纯粹沦为了执行工具。

最典型的例子显然就是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作为导演的罗素兄弟和美术、摄影灯工作人员(即马丁说的一群有才华的人)在这些电影里,基本上就是漫威电影公司的项目经理,他们要完全按照漫威公司的想法来制作这部电影,当然我们不能说罗素兄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

但显然《复联4》这样的电影,无论是剧本走向,各种英雄角色的结局,这些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罗素兄弟所能够决定的。

长此以往,导演就失去了自己在一部电影中的独立艺术性,而沦为大电影公司的提线木偶。这就是马丁担心的根本所在。

而造成这个局面的,正是好莱坞电影公司和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所谓的“制片人中心制”,它和目前中国电影所谓的“导演中心制”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拍摄模式。

那么,中美两国是如何形成这2种不同的电影拍摄模式的呢?

中美两国电影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2个市场,肯定都会是未来全球电影发展的某个方向。搞清楚这2个电影拍摄模式的利弊,显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所以今天就让我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这2个电影模式的不同吧。

1、什么是好莱坞大片厂的“制片人中心制”?

所谓制片人中心制,就是在拍摄一部电影的过程中,制片人是核心,决定了这部电影的主要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制片人并不一定是一个人,可能是一群人。

比如在漫威电影体系里面,漫威的高层,就是集体作出这些决策的制片人。他们对于漫威电影有一个总体布局和规划,每一个漫威单体电影和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都是这个庞大的漫威电影宇宙的组成部分。

我们用一个图来简单解释一下

图片制作来自著名电影评论人王义之

在这个架构图中,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处于最高层,是他们先物色好了剧本,有了一个电影的主要框架之后,然后再找到合适的导演来执行这个任务。

所以,在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电影拍摄模式当中,导演的角色其实相当于项目经理,执行制片人的意图,完成这个电影。

在这个体系里面,美术、摄影、特效制作团队这些电影的主创人员,地位并不比导演低,他们共同合作,一起完成这个电影具体每场戏的拍摄。

2、什么是中国电影的“导演中心制”

在导演中心制的拍摄模式之中,显然,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是导演。

我们还是用一个架构图来说明。

可以看出,导演受出品人的委托,处于整个权力体系最高层。由于中国电影的很多出品公司老板,他们基本不懂电影,所以拍电影对他们来说,主要是一个生意,他们只管出钱,找到合适的导演来拍电影。

当然,也不是说电影公司的老板完全不懂电影,有的老板,比如华谊公司的王中军,博纳公司的老总于冬这些人,在电影圈浸淫多年,肯定的懂一些电影的。

但他们主要还是靠导演来完成具体拍摄,而这些电影公司也都有自己长期合作的班底,比如华谊公司和冯小刚、张国立等紧密联系;博纳公司则主要和香港的一些导演合作,比如最近的《中国机长》就是刘伟强导演。

在导演中心制里,导演权力最大,从剧本选择,到主要演员,基本上这些大事都是导演拍板。

3、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和中国电影“电影中心制”的发展历程

关于中美两国为何在电影拍摄方面,发展出了2条不一样的拍摄模式和方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要详细说明,恐怕要写一本书都不够。

所以我们只能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曾经美国电影也主要是导演中心制,也是导演负责,后来进化出了制片人中心制。也可以说,在8、90年代,美国电影和香港电影的拍摄模式大同小异。但后来美国电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当然中国电影目前的导演中心制,也已经不同于90年代了。

好莱坞之所以慢慢演变出制片人中心制,有2个重要原因。

一个是美国的电影文化历史悠久,所以他们的电影人才特别丰富,前面咱们说了,中国很多电影公司老板不太懂电影,但在好莱坞不同,这些电影公司的老板普遍对电影拍摄都比较精通,所以他们在对导演权力限制方面天然具有优势。这个是好莱坞发展出制片人中心制的背景,

但是好莱坞走上“制片人中心制”,主要原因还是源于对投资风险的控制。

好莱坞电影史上,《泰坦尼克号》是一个具有里程碑的电影。因为这是第一部投资近3亿美元的大制作。

后来我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大卖,一度霸占全球票房冠军十几年。

但是在当时这部电影的出品方21世纪福克斯和派拉蒙的老板,可是被卡梅隆吓了个半死。他们是出于对卡梅隆的新任,才决心砸1.5亿美元来拍摄这部电影,但是拍到后来,拍摄期限一拖再拖,成本也超支严重,最终花了近3亿美元。而外界对这部灾难爱情片普遍不看好。

好莱坞历史上因为一部超级大制作的票房失败导致电影公司破产有过很多先例,在1997年圣诞节上映之初,《泰坦尼克号》的票房也是不温不火,当时可是把老板们吓坏了。

所以虽然后来大赚,但是老板们再也不想经历这种由着天才导演瞎搞的事情再次出现了。

在90年代,好莱坞电影成本超过1个亿就是超级制作了,让导演们自由发挥,最终赔钱也不会太多。进入21世纪之后,拍电影的花费越来越大。如今的好莱坞电影,像《复联4》成本已经高达5亿美元左右,老板们可不能再让导演们决定这么大投资,他们不放心,也不可能完全放任导演们。

所以“制片人中心制”在好莱坞的出现实在是一种必然。

正如前面马丁所说的那样,“一点一点、持续地消除风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你看现在的好莱坞大片,总是在拍续集,为什么?因为太大的风险,逼着电影公司老板们越来越保守,他们希望拍摄熟悉的品牌电影,这样他们才感到安全。

好了,接下来咱们再来说说中国的“导演中心历程。

应该说,内地的电影拍摄一直都是导演负责制。在早期北影、八一厂这些国营电影制片厂,拍电影是完成上级任务,导演领任务完成就好了。所以是完全的导演中心制。

但当时香港电影代表了华语电影最高水平。香港电影发展出了导演/监制负责制度。比如《笑傲江湖》导演是胡金铨,徐克则是电影监制,他们在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共同决定。

后来香港电影人大举北上,把香港电影的拍摄模式带入内地,为中国电影市场化提供了很多优秀经验。

发展到现在,中国电影的拍摄模式已经是一种结合了香港经验,然后源于中国社会独有文化特点,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导演中心制。

正如前面说的华谊公司主要和冯小刚合作,博纳公司主要和香港导演合作一样,由于中国独特的圈子文化和人情社会,制片人和导演亲密合作,制片人主要负责融资,以及联合其它电影圈资源;导演负责具体拍摄,然后在发行过程中又是靠制片人和导演的人脉关系来操作。

比如最近几年新崛起的欢喜传媒,它出品了《疯狂的外星人》和《我不是药神》,

是过去2年中国电影的重磅作品。

欢喜传媒的老板是董平,早年就投资监制了多部中国电影重要作品,后来凭借多年关系开了这个电影公司。

宁浩和徐峥都是欢喜传媒的董事,是欢喜传媒的明星导演股东。

所以现在中国电影的导演中心制,导演已经不仅仅只是拍电影,他还参与整部电影的投资,有权享有未来的票房分红。换句话说,中国的导演中心制,已经是导演+制片人的深度结合了。

同样的,吴京等人也是如此。

吴京拍《战狼2》,主要投资方就是他的登峰文化;吴京后来中途带资近组拍《流浪地球》,他的公司也是第3大出品方。

所以中国电影的拍摄,走出了另外一条路,就是把导演和制片人深度绑定,那么如果票房失败,风险共担。

这是不同于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地方。在好莱坞电影公司,导演基本上没法参与电影投资,因为好莱坞大公司的话语权太大了。

总的来说,电影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的大众文化产品。由于这种二元结合,矛盾中又有统一,所以电影的拍摄,势必要有人负责商业的一面,有人负责艺术的一面。中美两国走了不同的解决之路,好莱坞那里就是制片人负责商业,导演负责艺术;中国电影这里,导演+制片人结合,同时负责。

这就是二者最大的区别所在。

4、中美两国电影拍摄模式哪个更好?

好了,前面咱们详细介绍了中美两国“制片人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的不同,它们的起源和发展。

那么,这2个电影拍摄模式,哪一个更好呢?哪一个又是未来发展方向呢?

现在其实很难说。

当然,某种程度上来说,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是更“先进”的一种商业电影模式。注意我要强调一下,仅仅在商业电影方面。如果是文艺片,这种模式会大大限制导演的艺术创作,肯定无法拍出更好的电影。

美国电影文化有100多年了,早在1920年代,好莱坞大片就已经畅销世界。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探索,摸索更好的电影拍摄模式。

好莱坞电影这些年来一直在全世界卖座,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完全没法和好莱坞大片相比。所以“制片人中心制”是在一个更大的市场之中发展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似乎更能代表未来方向。

制片人负责制,也可以让电影的成功更容易复制,这是一个成熟的模式,制片人和导演各司其职,分工配合,效率很高。这种模式拍出的电影下限很高,很少出现烂片。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制片人中心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导演的限制太大了。要知道,一个电影最终还是要靠导演拍出来。这也是马丁最担心的地方所在,如果放任好莱坞大片厂的老板们这样限制导演,这样保守,这样一直拍各种续集,拍所谓的“主题公园”式的电影,电影的创新迟早会出问题,再也不会出现新的电影题材了。

相比之下,导演中心制给了导演更多发挥余地。可以让导演更加自由,找自己想拍的电影,在市场竞争中也更容易涌现新的题材。

所以大家看到,这几年中国电影出现了《流浪地球》这种全新科幻电影,出现了《我不是药神》这样以前没有的社会现实题材剧情片,出现了《红海行动》这种全新军事题材电影.......

这都是导演更自主发挥情况下才会出现。

当然,如今的中国电影某种程度上,还在重复之前好莱坞电影的路,所以未来如果中国电影市场也有好莱坞电影的规模,会不会走上好莱坞的道路呢?

毕竟电影的投资风险,会随着成本增加而无限扩大。到那个时候,投资人不会放心让导演权力太大。

正如太放任导演,就会出现陈凯歌这样的例子。大家知道,在拍《霸王别姬》的时候,有制片人徐枫的限制,有编剧芦苇协助,陈凯歌拍出了这部旷世佳作。后来呢,陈凯歌放飞自我了,他自己编剧拍,就拍出了《无极》。

显然,导演太过于追求自己的艺术性,又会在商业性和观众接受度方面出现问题。这是一个矛盾,自从电影出现,这个矛盾就存在。

如今中美两国针对这个矛盾,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到底哪一个更好,还是留给未来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88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