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廉颇老矣?李安新片《双子杀手》,口碑两极分化严重

廉颇老矣?李安新片《双子杀手》,口碑两极分化严重

大家好,我是狐狸。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目前正在上映的新片,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

该片口碑严重分裂,相比《小丑》在票房上的强势,在北美开画即遭遇票房和口碑失利。而在国内,《双子杀手》日票房虽排在第三位,但综合票房情况却并不算理想,豆瓣评分也仅有7.1分,在李安的整个影片序列中排位倒数。

剧本的硬伤

这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剧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子杀手》的剧本就已成型,但因为当时的技术限制,项目被多次延期。

2008年,主演尼古拉斯·凯奇跑把制片人拉走,2012年《双子杀手》试图再度启动,又被约翰尼·德普拒绝。直到今天,三易其手,经过多次修改,最终落到李安手上。

这个上世纪的剧本,整体割裂感严重,粗糙肉眼可见,当年那些先锋的设定,今天看来已经非常俗套,“克隆人”这种题材在好莱坞已经被拍烂了,剧情没有新意,平庸俗套,故事性弱。

剧本的天然缺陷,即便李安这种级别的导演,也无力回天,这也为它的口碑分裂,埋下了伏笔。

技术的创新

这些年,李安导演潜心研究的:3D+4K+120帧的技术,才是口碑分裂矛盾的核心。

我们一般看到的普通电影,在一秒钟内,连续播放24帧画面。基于“视觉暂留”原理,我们的大脑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看到的是连续的画面。但是,那些高速移动的物体,就会在我们眼中产生模糊和拖影。人眼在观察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

60帧和24帧运动画面对比

下面这张剧照,是《谍影重重》中摩托车驶过的画面,它的帧数是24帧。

而《双子杀手》中,120帧/秒的动作戏的呈现,和我们习惯的动作片很不同。

李安解析称:120帧“有临场感,能看到更多细节、人的思路”,因此,和传统电影拍摄的动作设计、情节安排、场面调度都不同,以片中摩托车追逐戏为例。他表示:24帧的动作戏是闪跳很多,过去拍摩托车你会横向拍,镜头移得很快,剪辑也很快。70里的速度只要达到30里,后面可以用闪跳加强速度感、刺激感。

“现在120帧有空间感,那么速度就显示不出来了,70里就是70里,因为看得更清楚。这时候要表现速度,你就要用场面调度和细节,我都是正面拍摄,这样不再有空间感,节奏放慢后,我希望观众感觉到其实更快。你要交代足够的细节:角色的表情、战术,你要交代得很清楚,来求精彩度。”

中远镜头所有画面清晰入眼

“那些细节,比如弹壳怎么换、怎么瞄准,有一些在过去的动作片里你不可能看到的镜头——因为你看到了也看不清楚,比如骑着摩托车,枪换到右手,这些细节的东西。我们现在用120帧这些细节呈现给观众,让他们心里很忙碌,好像自己也在瞄准一样,‘在摩托车上描述有多困难?’这样来制造兴奋感。”

如果每秒播放60帧画面,几乎没有模糊和拖影,它更接近我们真实生活中的视觉感受,而当每秒播放的是120帧画面时,就会产生“过度真实”的感觉,这种“过度真实”感,让你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人和人打斗的细节,以及物体运动的轨迹。

电影中开头的射杀和后来的追逐戏那种跃出银幕的质感(120帧放映),证明着3D+120帧正在捅破一个未知的电影世界。

120帧下的火车

24帧下的火车

而4K指的是清晰度,此前我们观看的大部分电影,清晰度都是2K。也就是说,《双子杀手》的清晰度是普通电影的几倍。比如,电影中有一幕大海的镜头。观众能够清晰看到海面上的水纹波动,以及阳光洒在海面上的跳跃感。

在《双子杀手》中,还运用了另一项技术:数字造人。捕捉人脸、身体的动作,制作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这并不是什么新颖技术,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做出的人,总是有一种虚假感。

《阿丽塔》中数字技术造就的角色

年轻的威尔

剧组对威尔·史密斯进行脸部和动作捕捉,获取年轻威尔的大量数据,用数据重塑每一块骨骼、肌肉、皮肤、牙齿,做出了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一个镜头,可能会做上一年。

所有电影人都想着用技术把电影做成“大片”,李安只想自顾自地把技术做“小”,通过让观影体验更细腻,更接近肉眼现实来换取真正的沉浸感,由此再去探索一种完全颠覆传统电影拍摄方法的体系。

这些年,李安在新技术上没少折腾,他发现数字电影需要做到更真实、更沉浸、更加充满人性。从上一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到这一步《双子杀手》,这些折腾,看起来似乎都不太成功。

李安说:一旦做成了惯性,我就会心生恐惧,怕被定型,怕自己江郎才尽,怕东西陈腐,怕被人摸清路数。

《双子杀手》虽然披着硬科幻的外壳,骨子里还是探讨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用硬科幻的克隆技术,侦探悬疑题材的表现形式,为观众树立了一面镜子,来审视自己面对这个日渐焦躁失衡的世界的面目。

李安是一个总能够打破视效界限的人,他竭尽所能地想为观众提供独一无二的观影体验。

他说:“我往后退了一些,因为要做实验动作,所以很多大家跟我过去电影比较的东西,讲故事是简单了很多,因为他不这样的话,在社会上推不动,它没有办法成立,片子本身要求一些东西。这也是我在制作这个片子里面需要适应很多的一个地方。请大家担待一下。”

拍了20多年电影的李安,一个得奖无数的知名导演,无须再向世人证明自己,也不在意什么口碑,在“60耳顺”的年纪,他变得更任性,更激进,更自我,也更勇敢,开始技术探险,新美学探险。

他凭一人之力所要挑战的,是电影诞生百年历史以来,无数大师前辈所建立的美学体系、美学标准。 看似温和儒雅的李安,内心是何等的执著和勇敢。

目前来看,他的挑战可能是成功的,但更多可能是失败的。可是,失败了,又怎么样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67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