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湖南17岁少年跳楼,监控还原真实一幕:跳下前他曾有过片刻犹豫

湖南17岁少年跳楼,监控还原真实一幕:跳下前他曾有过片刻犹豫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绝大部分父母都有的心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平日对孩子的教育都比较严格,尽最大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覆盖。可是,近几年出现了一种说法,中国孩子最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中国人忌讳谈死亡,导致我们的孩子对死亡没有起码的敬畏,极易在一时冲动下做出极端的事情。疫情还未消散,湖南宜章就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17岁少年因为玩游戏跟家长产生矛盾,从酒店23楼跳下,当场死亡。

监控视频显示,3月17日上午,天空正下着大雨,一名男孩爬上玉溪镇阳光财富酒店顶层,在跳楼之前,曾经有过片刻的犹豫,但随即便迈出了脚,从高高的23层一跃而下,走向了死亡的不归路。

生命只有一次,绝对没有重来的机会

《死亡教育》一书的作者邹宇华教授特别指出:“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懂的生死。孩子们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在潜意识里获得的对死亡的认知,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认为,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教育方式有关,所以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孩子而是在我们大人,这是我们做家长的没有意识到的。

在各路媒体频繁报道的未成年人自杀新闻里,有不少事件的起因小之又小,而恰恰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一个个稚嫩的生命走上了不归路。

更为可怕的是,死亡在这些孩子眼里,是抵抗的手段,是逃避的退路,是挣扎,是呐喊,是报复,唯独没有害怕。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更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活着,在冲动之下决绝赴死。他们或许还没真正理解:生命是可贵的,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绝对没有重来的机会。

在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记得我还是个口无遮拦的小孩子的时候,有一次,一个“死”字刚出口,就被家长大声训斥,打那以后,我牢牢记住了,在别人面前说“死”是不吉利,不礼貌的。以至于成年以后,看到电视上有小辈说到“死”,被长辈逼着连“呸”三声的桥段,心里还充满了亲切感。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让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理解人世间的爱,善待周遭,享受生活。他们的口号是:只有体验过死亡,才能理解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意义。

现在的问题孩子很多,湖南宜章少年轻视自己的生命,选择了跳楼的极端行为;大连13岁男孩视生命如草芥,剥夺小女孩生存的机会;吴谢宇对自己的母亲痛下杀手,令人发指。教会孩子正视死亡,就是逆向认识生命。死亡教育能让孩子更加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间不值得,但你值得,你要好好爱自己

家长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将死亡教育不着痕迹地融于日常生活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说:“需要通过正面的死亡教育,告诉孩子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能体验生命的美好。”

家长需要随时随地抓住点滴机会,将死亡教育不着痕迹地融于日常生活中。比如,树叶凋零、花草枯萎、小鱼小狗死去,让孩子了解死亡是身体功能的终止,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死亡,而不必等到家里有人去世或身边的人去世时才涉及这一话题。

告诉孩子,死亡就是任凭这个世界怎样繁华喧嚣、精彩纷呈,都再也与他无关,再也看不到他的亲人和朋友。同时也要让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并不会随随便便就死掉,比如爸爸妈妈还会活很长很长时间,这样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以消除其恐惧感。

第二:寓教于乐,利用书籍进行死亡教育

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借助亲子阅读的方式,引导孩子在书中认识死亡。例如把《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等优秀绘本作为工具,而非直接去殡仪馆看遗体。《汤姆的外公去世了》,讲述了汤姆通过外公去世理解了死亡,知道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终点,但是外公的爱会一直伴随着我们。

另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把书中的内容演出来,身临其境地体验生命的循环、生命的意义。王云岭教授说,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教人怎么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活好每一天。

作家余华的《活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是让世人明白,尽管活着艰难,但生命也因活着而美好。对于大孩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读类似的经典著作,让他们知道活着的意义。

第三:要正面谈论,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虽然我国传统文化忌讳谈论生死,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正视这个问题,不能拐弯抹角,乱用比喻举例混过去,更不能宣扬鬼魂和孟婆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也不要去吓唬孩子,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比如,爷爷去世了,正确的做法是,可以用引喻的方法让孩子明白爷爷现在的状况,可以这么对孩子讲,爷爷其实是和我们坐同一辆高铁,只是爷爷比我们早上车,他的目的地到了,就下车了,而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把死亡说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孩子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压力,家长不但要做给孩子托底的人,挫折教育也很重要,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挑战,培养直面压力,困难面前越挫愈勇的高贵品质。

国内有些大学已经开始举办“生命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体验结婚、生子、残障、死亡等场景,不少同学表示自己躺进棺材里体验死亡后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类似的活动,不要以不吉利为借口横加阻拦。

留学日本的江歌遇害后,有位妈妈写给远在外地求学的女儿写了一封信,其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现在拿来做本文结尾:

孩子,当你遇到生命危险时,别逞强、别冲动,最重要的是想办法保住自己的生命。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会有未来的一切美好。如果快乐太难,我只要你平安。妈妈愿你一生平安,一生健康,一生顺遂!

用通俗的语言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关注烟火日常,解决育儿难题。关注头条号@御风者谈育儿,育儿路上不迷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34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