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武昌这家开了66年的理发店!打理着老武汉人岁月的气质

武昌这家开了66年的理发店!打理着老武汉人岁月的气质

83岁的郭秀云专程从江岸区的家中外出,前往武昌区的杨园街杨园理发店。

从1953年开业至今,杨园理发店为顾客服务超60年。1956年,郭秀云首次在理发店内理发,此后,如无意外,每隔2个月她都会来到这里修剪头发。

理发店仅用一张红底白字的塑料布作为招牌

40分钟,出租车停靠在理发店门前。老人走进理发店,坐在铸铁座椅上。对店里的环境,老人很熟悉。

“天冷地滑,您应该换个时间来,以免摔倒。”说话的是任惠萍,她从理发店重新营业起就在此工作。她拿起梳子,把老人头发理顺,为清洗、染烫做准备。

“天气冷,你们也装台空调,让自己暖和些。”理发店内,煤炉是主要取暖设备,老人并非抱怨理发店环境,相反,她担心任惠萍和同事受凉。任惠萍笑了笑,并不回应,开始和老人探讨最新的老年人发型。

杨园理发店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发型求新,装修不变。发型求新是靠手艺留住顾客,装修不变是不增加额外支出,让利于人。

正因为装修不变,杨园理发店内仅淘汰落后理发工具,其余物件和重新开业时无异。老旧物件记录时光,也降低价格,头发洗剪吹15元,烫头染发最高价格也不过200元。

确定发型,任惠萍为老人服务。期间,两人从老人身体聊到子女情况,无所不谈。

不办预售卡是杨园理发店的第二条规定。

“理发手艺好,顾客自然光临,手艺不好,预售卡内金额用完,顾客也会离我们而去。”任惠萍把手艺留客想得很明白。

服务结束,任惠萍为老人扣好衣服。整个过程90分钟,收费130元。“寒假,如果儿孙回武汉需要理发,我带他们来,你应该还记得他们小时候的模样。”老人上车,任惠萍目送其离开。

“这里手艺好,服务优,如家人。”老人来往福利院车费90元,心甘情愿。

一家理发店的童年记忆

位于杨园街的杨园理发店,仅用一张红底白字的塑料布作为招牌,两扇掉漆的木门半开,地板是水磨石的,已被多年来往的客人踏出了岁月的痕迹。

1953年,杨园理发店开始营业,其隶属于武昌区国营理发店。1983年因店面平房改楼房计划,暂停营业3年,直至1986年6月1日再次开店营业至今。

杨园理发店面积不大,屋内摆设虽简朴但温馨,3个黑色长椅供客人等待时就坐,5个铸铁理发椅是理发师的操作台,为了让顾客坐着更舒适,部分座椅上安装坐垫。3顶吊扇悬挂在屋顶,简易灯管镶嵌在墙壁上。

杨园理发店的4把理发座椅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品,已经反复修理了无数回,有的损坏没有配件只能因陋就简用木块撑着继续使用

任惠萍等理发师身着白大褂,这并不多见,使用的理发工具也充满年代感,铁质的吹风机,拖着长线的电推剪以及打磨发亮的刀片,这些摆设和工具都与现在市面上可见的理发店形象相去甚远,处处彰显着老店的气质。

尽管简朴,但理发店内消毒清洗设施却一一俱全,干净是它最直观的感受。这家老店从不缺少顾客,尤其是回头客,因为在不少人看来,这里有童年的味道,更因为这里师傅的技艺令人满意。

75岁的万翠玲从青山乘车来到杨园理发店。从1964年在这里理发起,已经超过50年。2013年前,老人住在杨园街附近,2013年后搬往青山,她的理发地没有变化。

“搬离杨园,我也曾经到过其他理发店,尝试一次后回到这里。”万翠玲还记得,自己搬往新居时,在附近找过一家理发店,但是发型师的手艺让老人并不满意。

“服务期间一味推销预售卡,手法也不柔和。”老人尝试过一次后,还是回到杨园理发店。老人说,杨园理发店理发时,和任惠萍及其同事聊的是家长里短,手法缓慢。“有朋友到我家做客,我还推荐他们到这里来理发。”在老人的推荐下,一名朋友每隔半年就会从常青花园坐车来到这里,原因就是理发店手艺好。

杨园理发店的顾客中,不少是在杨园附近居住或工作的人们,他们在杨园理发店理发数十载。老顾客介绍着新顾客来到这里,每月理发店的顾客能超过百名。

在理发店内,顾客并非只有老年人。37岁的郭勇来店内理发仅5次。一次偶然路过让他记住这间理发店,决定留在杨园理发店理发。“第一次来是新奇,这里的老物件,包括铸铁理发椅能够唤醒童年记忆,随后是被理发师手艺和服务吸引,大家如家人一样,没有推销,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物美价廉。”郭勇说,会邀约朋友一起来到这里,享受服务。

感恩顾客让理发店让利于客

自1986年杨园理发店重新开张以来,店铺就再也没有装修过,老样子已经维持了30余年。杨园理发店里没有安装空调。夏天依靠3把吊扇享受清凉,冬天依靠煤炉取暖。

任惠萍的儿子心疼母亲工作环境,劝她安装空调,却被拒绝。在任惠萍看来,理发店有穿堂风,夏天凉快,冬天煤炉要烧水,自然也顺带取暖。任惠萍算过账,装空调需要钱,用时电费也将上涨,经营成本提高,价格自然上涨。“生活不易,我们能够克服,让利给顾客,他们可以得到实惠。”任惠萍说,理发店将保持干净,但不会装修。

一把椅子上面印着“湖北黄陂环城公社”等字样

任惠萍的心意也得到顾客的理解。“老物件看着舒心,熟悉的环境就不用改变。”万翠玲说,顾客都知道理发店不装修的原因,明白理发店的苦心。

不装修是为了让利于客,不办卡则是则是为了手艺留客。“办卡后,我们剪得不好,顾客也得来,但是这种生意做不长。”任慧萍说,不办卡,人们来去自由,手艺留客,才能生意长久。

对于杨园理发店不装修、不办卡的原因,杨利华坦言源于顾客的宽容。以前,理发师傅教导,剃头要全套。“剃头修面,关乎顾客的脸面,整套做下来,整个人犹如改头换面,对顾客们来说,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感。”师傅的教导让杨利华明白完成理发,基本功必须得扎实。

那时练手腕儿,用手指捻筷子,再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摇动,就为一个“稳”,一天下来,手腕疼且僵。也正是那时,杨园理发店的顾客会主动让作为新手的杨利华、任惠萍、杜鸿斌在头上练手。“他们为我们不怕脸面破坏,我们为他们理发理所应当。”杨利华说。

为武汉这样的老店点赞!

来源:武汉晨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327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