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这病传染性真的非常强!”驰援武汉的女医生:进了ICU,在心里喊了句“我的天”

“这病传染性真的非常强!”驰援武汉的女医生:进了ICU,在心里喊了句“我的天”

浙江吴晓虹医生
  到武汉1个多星期后
  同行突然说:我们要不要立个遗嘱
  她沉默了几秒
  说了4个字:向死而生
  


  图自澎湃新闻
  1.病毒传染性的确厉害
  大年初一,浙江组建首批135人医疗队奔赴武汉,吴晓虹是其中之一,他们支援的是武汉普爱医院。
  初到那里,她就感到形势比想象中严峻。
  “一是病人基数很大,二是这个病的传染性真的非常强。”
  吴晓虹和同事到达武汉那天,武汉确诊新冠肺炎618例,3天后,这个数字翻到了2261例。
  


  吴晓红和同事皮博睿
  董凌峰是邵逸夫医院重症护理护师,这次同为医疗队队员前去武汉。
  有一天晚上8点,他经过医院发热门诊,看到200多人在候诊,武汉一些同行夜以继日地高负荷工作。
  “最意外的是,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比较高,病毒传染性的确厉害。”
  吴晓虹形容当时的自己:心里咯噔一下。
  早前,曾有支援武汉的医生在日记里写道:
  听说,同一层楼的当地一位医生确诊,我们内心百味杂陈,既为这名医生感到担心,也担心自己是否有传染风险。
  


  图自新华社
  2.她在心里喊了声:我的天
  在武汉天佑医院支援的徐慧连,则感到了另外一种压力。
  1月28日,她跟随浙江省紧急医疗队到达武汉。
  进入ICU后的徐慧连,在心里喊了一声:我的天!
  “里面的病人几乎都上了纯氧,这意味着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平时在ICU,不会遇到整批这样的患者。对我来说,这是很大的冲击,内心很沉重。”
  


  图自澎湃新闻
  为了做好防护,医护人员们小心翼翼。
  徐慧连在医院时,争取不摘掉口罩,不脱防护服,不吃不喝不上厕所,避免职业暴露。
  董凌峰说,在酒店里,大家也不相互串门,实在想聊天,就各自站在房门口,说上几句。
  保护好自己,战斗才能继续,想要取胜,这是他们要走好的第一步。
  


  董凌峰
  3.“家里没人了,都在隔离”
  “来武汉,是需要勇气的。隔离病房,太考验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吴晓虹说完这句话,突然沉默,她一时不知该从何说起。
  体力的考验自不必说:每天穿戴防护设备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有时候里面衣服全都湿透了,皮肤瘙痒也不敢去挠。
  “有些护士皮肤比较嫩,时间一长皮肤都有点烂了。我们从隔离病房出来,都要用酒精棉签去擦洗耳朵鼻子,那个滋味,真是酸爽。”
  


  徐慧连
  如果这些忍一忍也就过了,心理上的冲击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平复。
  吴晓虹至今也忘不了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她是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吴晓虹询问病史时,程序性地问她家人的情况。
  “她说,先生两天前去世了,因为这个病。说这句话时,她眼神是空洞的,还带着迷茫。有些人在至亲去世时,会很激烈,比如大哭大叫,但是她的情绪很平静,是那种茫然无助的平静。”
  老人把一堆片子递给吴晓虹时,又抽出几张,说那是她先生的,要保管好,去殡仪馆领取骨灰时要用。
  “她说这些的时候,语气特别平静,就像说一件无关生死的普通事。”
  吴晓虹的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了,她的眼泪涌到眼边。
  “我当时特别特别想去抱抱这位老人。”
  事后,吴晓虹才了解到,老人的儿子也因为新冠肺炎住院了。
  “我真的不知该如何形容这种感觉。”
  


  有时,徐慧连会嘱托病人,下次让家属带些牛奶来,增加营养,有人迟疑了一下,低声说,“家里没人了,都在隔离。”
  那一刻,徐慧连不知如何接话。
  她最后给病人建议,“让同病房的病人家属帮忙带一些。”
  4.幸亏我来了
  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徐慧连,其实在不断地做心理建设。
  她去的第二天,同事对她说,病房里一名患者前一天走了,“那是个年轻人,才30多岁。”
  之后,徐慧连参与抢救了一位60多岁的大叔。
  


  “上了呼吸机,但他的生命体征平稳,很配合,看着体质不错,肝肾功能也没问题。”
  就在徐慧连觉得他能化险为夷时,一天之后,这位大叔的床已经换人。
  “没想到会这么快。以前的抢救,多数时候会经历很久,找家属反复谈话。在这里,一切都很快。我就觉得,我和这个患者才匆匆一见,都没来得及仔细看他。”
  有时候,徐慧连会因此产生无力和挫败感。
  


  图自新华社
  “作为医生,我平时能力还可以,能救很多人。但这个时候,我会觉得无奈。”
  徐慧连的无力感,吴晓虹也有,她常常会假设:如果不是在这么特别的时期……
  这个时候,吴晓虹会想:幸亏我来了。“医生在疾病面前不是万能的,但来到这里,就能做点事,也许能改变点什么。说实话,我们一直没觉得自己有多勇敢,有多少担当,只是想做点事情,大家都这么想,情况总会有些改变吧。”
  对武汉的同行来说,大概更能深切体会到这种改变。
  此前有媒体报道,武汉某家医院的医护人员,看到援助的医疗队都哭了,说援军终于来了,快要撑不下去了。
  “他们的呼吸科医生,一个月都没有休息了。”吴晓虹的同事、邵逸夫医院医生陈岳亮说。
  


  图自新华社
  5.病人也特别可怜
  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第三天,徐慧连遭遇了一次危机。
  一位60多岁的女患者突然狂躁,扯掉吸氧面罩、硬生生拔断输液管,整个人从床上往下滑。
  “我要医生,我要10位医生,让医生救我。”
  徐慧连大声说,“我就是医生,你快把面罩戴上!”
  


  无济于事。
  顾不上太多,徐慧连和同行凑近患者,试图把她抬到床上。
  “我弯腰去抱她,她的手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后背,紧紧地抓住我的防护服。”
  防护服一旦被扯破,徐慧连就会职业暴露,她不敢用强力,顺势和病人一起躺在地上,用手轻轻拍她。
  眼看病人的情绪慢慢安定下来,护士眼疾手快,把面罩给她戴上。
  “她不是故意攻击我们,她是缺氧太厉害,控制不住地烦躁,那种窒息感,让她有这种求生的挣扎。病人也特别可怜。”
  从地上起来后,徐慧连全身都是汗,她感到了后怕。
  “当时也顾不上害怕,做医生的都有这种职业本能。真的不幸感染了,也无怨无悔吧。”
  6.花儿总会开
  隔离病房里,也不是只有凶险。
  邵逸夫医院的护士沈枫锋在病房里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
  这里没有护工,没有家属,病人的一些生活起居都是护士负责。
  除了发药、挂水这些基本的护理工作,领饭、打开水、洗水果、换纸尿裤,这些都是沈枫锋要做的。
  “我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每位病人都会说谢谢。”
  


  沈枫锋说,一位80多岁的老人,呼吸急迫,每说一个字,都要喘气,“但我给她洗个苹果,她都双手合十,努力说谢谢…”
  有一天,吴晓虹回驻地,她惊喜地看到,原来大门紧闭的一些小店开门了,沉寂的街道有那么一点生机了。
  “武汉动起来了,那种寂寥的感觉被稀释了不少。”
  她想起了元宵节那天,一位出院的老人对他们说的一段话:
  虽然这场疫情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但不管怎样刮风下雨,太阳总会出来,花儿总会开,我们的生命也会生生不息。
  


  沈枫锋和同事送病人出院
  今天还有一则新闻
  让人泪流满面
  2月11日下午
  武汉火神山医院
  护士吴亚玲的母亲
  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
  在云南昆明过世
  


  吴亚玲得知噩耗后
  面向家的方向三鞠躬
  自古忠孝两难全…
  


  对于这些舍弃小家
  用生命在一线奋战的
  医护人员来说
  任何感谢的话
  都显得苍白无力
  


  图自新华社
  我们最应该做的
  就是等疫情结束后
  也像此时一样
  发自内心地
  尊重、理解、呵护他们
  


  图自新华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319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