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先知·论孩子》(冰心 译)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

不过书没有电视剧那么夸张,电视剧手法更魔幻些。


这部电视剧和这本书,给了我三个思考——


  • 里边的母亲做的不对么(往上走)?尤其是《孔雀》这篇
  • 《过动》最后母亲说的“我们赢了”,是从剧情拉回现实——考试还是最有效的?
  • 就像纪伯伦的“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怎么做到而又不至于造成忽视?


隐秘的角落·隐秘的地方 里我用了《原生家庭的》“反应-回应”,也提到了更准确的例子是《被忽视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剧,感觉就是完全在表演《被忽视的孩子》。


《被忽视的孩子》这本书的核心是“情感忽视”。


就像上面提到的三个疑问一样,这部剧的表演很细腻,手法也很独特(不过镜头切起有点晃)。

看书和看剧,再代入自身,总觉得很多事情是(这个对,这个不对,这个我会怎么做,能做到他们父母这样,能不做到他们父母对小孩做的……)等一些的不确定。


这种感觉,也让我想起“情感忽视”这个概念。


情感忽视很微妙,微妙到看起来照顾得很好,其实也是情感忽视;看起来小孩懂事,其实是情感忽视;表面好好的突然就崩溃/莫名等等;看起来不好的家长其实他并没有情感忽视……


通过一些问题,你可以看看这个情感忽视离你有多远——


  • 你有时会感觉与家人和朋友格格不入。
  • 对不依赖他人感到骄傲。就是我特独立,我谁都不用依赖。
  • 不喜欢求助于他人,有事自己扛着。
  • 朋友或家人会抱怨你冷漠疏远。
  • 你感到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潜能。
  • 经常希望自己独处。
  • 暗暗地觉得自己可能是个骗子。
  • 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不舒服。
  • 经常对自己失望或是生自己的气。
  • 对自己比对他人更严苛。
  • 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并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 比起人,你更喜欢动物。
  • 经常无缘由地觉得暴躁、不开心。
  • 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 分辨不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 有时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
  • 相信自己是那种很容易过隐士生活的人。
  • 很难让自己冷静。
  • 总觉得有什么拖你的后腿,让你无法活在当下。
  • 会感到内心空虚。
  • 隐隐地觉得自己有问题。
  • 很难自律。


如果这二十二个问题当中的大部分,你的答案都是“是”,那么你很有可能经历过情感忽视的这种症状。


是不是有点糊涂了,感觉自己不正常了。我开始也这么感觉,觉得养小孩压力好大。


那么反过来想,不是情感忽视的会怎样,我往那方面发展不是更好么,学好的总比做排除法不做不对的更让人身心愉悦些——


  • 和孩子有情感连接。父母跟孩子之间有着非常良好的情感连接,孩子遇到了情感的问题,遇到了情绪上出现的变化,他不会不让父母知道,这是连接的重要性。
  • 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他是一个跟我不一样的人,他是他自己,他有他自己的人生,不会让孩子来承担父母的意愿,不会让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延伸的一部分。
  • 会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就是当孩子发出了情感的需求的时候,父母是有回应的。(回应,不是反应)


孩子这部剧主要是看做的不太好的地方,对应12种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我大概是这么分的(有7种典型),这就又顺过来想了,看如何避免情感忽视。


类型一:自恋型父母。


自恋型父母的典型特点是,父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父母在家里边跟孩子是完全不会平齐的。他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人,他的典型特点是易脆弱、容易受伤,记仇还推卸责任。他常用的手段是发怒或者冷落,这种父母的潜台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


类型二:专制型父母。


专制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老派的,我们家不许顶嘴,然后绝对服从,甚至有时候会有虐待和惩罚。你在专制型的老派的父母面前根本没有机会表达你的情绪,你的情绪和情感你都忍着点,不许哭等等。这时候,孩子会容易造成情感的忽视,他长大了以后很有可能会出现很严重的叛逆的状况。


类型三:放纵型父母。


放纵型是几乎不和孩子有冲突,孩子做什么都行。可能别的孩子会很羡慕,说你们家真好,你们家干什么都没人管。但实际上这个孩子得不到来自父母的任何反馈。当一个完全放纵的、被溺爱的孩子,得不到来自父母的任何反馈的时候,他一样会在内心深处造成情感的忽视。


类型四:离异/丧偶型父母。


离异/丧偶型并不是说只要离异,或者丧偶就不行,而是离异/丧偶型的典型特点是不快乐,喜欢抱怨,用离异做借口。他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在婚姻的失败或者是配偶的离开。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快乐和抱怨的世界当中,发生了什么事,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要不是我爸离开我们,我们就不至于怎么怎么样。这也是造成情感忽视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因为这样的父母,自己本身也很痛苦,他已经没有能量出来去关心孩子们的这种情感世界了。


类型五:抑郁型父母。


抑郁型的特点就是父母本身缺乏能量和热情,对孩子完全缺乏抚慰。

整个家庭是背负在一种沉重的、抑郁的压力之下的。这时候孩子的所有情感都只能够自己收藏起来,因为父母没有这个能量去帮你、照顾你的情绪,父母连自己的情绪都管不好,怎么管你的情绪。所以,抑郁型的父母,也会造成情感忽略。


类型六: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


这些父母永不满足,永远焦虑,永远烦躁,永远完美主义。这孩子再怎么好,他的父母就站在旁边不停地说,但是他那个还不够好,他这个比不过谁谁谁。这就会导致你不会去关注他的情感和情绪,你只会要求他继续再学习变得更好。


类型七:“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这种说出来特别有共鸣。“都是为你好”型的父母,是综合了以上的很多特征。这种在生活中最多……


类型一:自恋型父母。类型二:专制型父母。类型三:放纵型父母。类型四:离异/丧偶型父母。类型五:抑郁型父母。类型六: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类型七:“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父亲:缺失

母亲:类型一:自恋型父母。类型二:专制型父母。类型四:离异/丧偶型父母。类型七:“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父亲:正常

母亲:类型七:“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父亲:类型三:放纵型父母。

母亲:类型一:自恋型父母。类型六: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类型七:“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父亲:类型二:专制型父母。类型三:放纵型父母。

母亲:类型四:离异/丧偶型父母。类型五:抑郁型父母。


父亲:缺失

母亲:类型一:自恋型父母。类型二:专制型父母。


如果我们希望给到我们的孩子更好的家庭环境,给到他们更多的爱,我们自己要先把自己疗愈了,先学会关爱自己,识别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让自己和小孩共情,小孩会随着你做约束、做表达和沟通。


这部剧会让很多人回忆到自己的童年,想到自己小时候被忽视,被忽略的那个状况,但是大家不要过度地悲哀,也更不要过度地抱怨,因为所有发生的事,一定都有它的原因。


你的父母在他的那个年纪,他的那个生存环境之下,能够做到那些事也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像《孔雀》这一集里的父母(我很喜欢里面这个父亲)


所以,感恩、了解、共情、践行,才能做出真实的自愈和改变,希望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越来越少。


推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书和剧

推荐《被忽视的孩子》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39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