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实际上有多脏?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实际上有多脏?

“我们,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

“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姊妹们所薰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

“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心情一下松了下来。

柔美宁谧,仿佛能听到船呀吱呀吱的声响。

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写于1923年。

是日傍晚,25岁的他与作家同伴,乘船游览于南京秦淮河,家国情怀在暮色中现出淡淡的哀愁。

触景生情,秦淮河被大师美文装点成千古佳景,令多少人无限向往。

然而,这是真实的秦淮河吗?

褪去暮色,日光下的秦淮河还有这样的诗意吗?

当时老百姓眼中的秦淮河什么样子?

扒开历史,我们来看看它的另一面。

不过,这一面实在与桨声灯影里的景致相差太远,可能会闻到别样风“味儿”。

列位尽知,南京在1927年4月,被国民政府正式定为首都。

作为首善之区,国民政府对它清理整治,这要紧的第一件事,就是卫生。

当年9月,市政府把刚成立3个月的“南京特别市政府卫生局”撤销,并在市公安局增设“卫生课”,以公安强制力,督促全民打扫卫生,厉行“垃圾清洁规则”。

在公安局设卫生课,让警察管卫生,这也是民国独创了。

为啥会这样呢?

原来,市民的生活卫生习惯,实在让人头疼。

单说规范市民清洗马桶这一件事,政府虽然规定了时间和地点,但人们积习难改,就是不听。

卫生局也没有强制执法权,所以就让警察来管此事了。

有人会问,洗马桶这件小事,就这么严重,到了政府出面来管的地步吗?

是的。

这就说到今天的主题了,南京人当时是怎么解手的

建都后的南京,首善之区,人口大增,这卫生管理问题,是关乎门面的大事情。

据资料,当年南京的人口,是36.05万,而到了1936年,就增加到101.91万。

人口多了,这如厕解手的问题,就成了环境卫生的第一大问题。

因为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当时南京城没有公厕

公厕在古代是一个新鲜事物,人们可能就压根没有听说过这个词。

民国南京

公厕公厕,路人公共所用之厕。

人出门在外,奔波于途,解手是必须的。

根据中国特点,小脚女人一般不出门,更不能走远路,所以用公厕都是大男人的事。

既然如此,大老爷们也不甚讲究,随地找个旮旯或土坑,就解决算了。

但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时间长了,总有讲面子的人来解决此事。

据说这第一个讲究的人,就是明朝江南首富,沈万三。

他经常外出搞贸易,无法容忍路边随地大小便。

所以就个人出资,请人在经常走的大马路旁,隔一定距离盖1间茅房。

再请人在茅房里打几只马桶,方便众人路过解手。

他还为茅房起了个名字,“众便房”,老百姓称之为茅房。

这或许就是中国的第一代公厕

复古的茅房

建都前的南京,也是如此。

真正的公厕,几乎没有。

有个凤毛麟角的,也是私人所建,用来收集粪便,卖给农民。

一般人解手,就靠土坑了。

据报载,当时的南京城内,大路两侧随处可见专门解手用的土坑。

人们解手也没有什么顾及,背对着人,或找个旮旯,就可以就地解决了。

这些土坑,容量小,卫生差,一到夏天苍蝇嗡嗡,臭不可闻,报纸上曰:

“整个南京城都成了厕所,臭气熏天。”说首都变臭都,毫不夸张。

一国之都,如此臭陋不堪,怎能代表首府门面?

所以,政府要下大力气整治卫生。

这是外面的公厕之臭。

私家用厕,同样问题很严重。

1949年的南京

中国人在家解手,早有用马桶的习惯。

这个马桶,在西汉时叫“虎子”。

相传,西汉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每日小便于此中,表示对猛虎的蔑视。

后来虎子流传到唐朝,因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叫李虎,所以讳名虎字,改称马子,或兽子。

最后流传下了马桶的名字

中国人的马桶一般是木制铁箍,为了辟邪一律漆成大红色。

民国的南京,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马桶。

一般的居民,两代三代同室而居,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马桶除了晾晒,就置于床下,不远处,就是厨房。

虽然马桶异味满屋,但人们习惯成自然,毫不为异。

因为没有专用的厕所,大人小孩往往随地便溺,“墙角天井,每为藏污纳垢之所”。

“冬天风雪难避,夏天蚊蝇成群。”

还有顺口溜称,“尿盆马桶靠着锅,男女老少头碰头。”

马桶装了一夜的粪便,次日为粪夫所收,转运粪商,售于乡下农民。

随着人口的增多,倒马桶、刷马桶,收粪便者不太和谐,有市民晚起,赶不到粪夫推车来收,就自己随便找个地方倒掉。

渐渐地,河渠、池塘、水井之畔,偏僻小巷之旁,从日出到日落,随处可见有妇女刷马桶。

秦淮河,两旁居民甚密,自然是洗刷马桶的好去处了。

1930年的《中央日报》,甚至称它是“南京最污浊之死水。”

当时一篇题为《南京的臭阴沟》文章,里面这样描述秦淮河:

“水是浑浊的、深黑的,简直是鱼虾不幸的刑场。”

“水发出让你不愉快的化学气味。水的味道我不敢尝,恐怕酸咸甜苦辣,五味俱全。水里的溶质,我不敢分析,恐怕尿粪癃,一切俱有。”

如果说臭不可闻、大煞风景只是有碍观瞻,毁了心情,大抵还可容忍。

但接下来的卫生问题,就是关乎健康病疫的大事了。

随着居民人口的增多,商贩街市也越来越繁盛,卖菜卖水果的涌入街市。

当时自来水在南京城并未普及完善,菜贩们淋菜洗水果,也是取用秦淮河里的水。

据报载,当时中正街有一水池,向来是附近居民洗刷马桶之处。

政府把一小菜市场迁到该街后,一般卖菜者,多取该池之水。

秦淮河也是,河东侧洗刷马桶,河西侧就有人在洗菜淘米。因此秦淮河有“无一不能的万能水”之称。

一个厕所是一方文明的象征,一条河流是一座城市的标志。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短短几年就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万能河,臭气熏天的黑河,这恐怕不是朱自清能看得到的。

也许,自古秦淮河皆如此,不过文人装点了历史,情怀装点了景致,理想装点了现实,而大师路过那江南小镇,蓦地“就惹了你”。

==========

文献参考: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中央日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364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