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财不散,则不聚

财不散,则不聚

 经历过从穷到富的人,应该都会认可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在穷的时候,要多往外面跑,少蜷缩在家里。而当一个人真正富有的时候,除了一些必要的事情,则要多在家里,少在外面,或者说尽量保持低调。穷的时候要多往外面跑,不能白跑、瞎跑,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争取机会外,还要舍得花钱,舍得花钱给别人,相反,如果不懂得舍得与分享,那结果就会是越穷越舍不得,越舍不得越穷。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财,不散,则不聚,先学会散财,才能有效聚财。对此,星云大师有一句名言,叫做“不会散财,就不会聚财”。的确,只要是财,就总归是要散的,只是散的方式不同罢了,就像歌里唱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总是会回归到社会,重新流动。但是,自觉地“散财”和被迫地“散财”,却是有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其所导致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穷人而言,如果不甘心、不满足于眼前的处境,想要改变,想要成为富人,那就不要舍不得,而是要自觉主动地“散财”,靠“散财”来为自己结下“人缘”,然后用“人缘”带来更大的“财源”。否则,不懂得散财,不懂得舍得与分享,那么即便能守住那一点点可怜的财富,也几乎不可能摆脱贫穷的现状,更有可能是陷入“越穷越舍不得,越舍不得越穷”怪圈,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

  来看看“上海皇帝”杜月笙的散财之道:

  杜月笙平生以仗义疏财著称,他的财富观乃至他的做人做事之道,就是以散财为基础的,是靠散财来建立自己的声誉和人际网络,而不是视财如命。杜月笙在争夺地盘和利益时,有其狠辣的一面,甚至不将当时的青帮祖师爷放在眼里,但每逢过年过节,他同时又极尽礼数,该给的孝敬一份也不会少,从不会小气。不仅是对帮会里的前辈极尽礼数,杜月笙还十分舍得靠散财来笼络知识分子,比如,他的杜月笙这个名字就是章太炎(民国文化大师,也是鲁迅的老师)为他改的。

  杜月笙影视形象

  杜月笙有一句名言,叫“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对于社会上那些头面和上层人物,他向来是不吝钱财、倾力结交的。从一个卖水果的“小瘪三”成长为“上海皇帝”,杜月笙的散财之道也的确堪称高明,以至于当年上海滩的黄包车夫、小商小贩等底层人士都喊出了“做人要做杜先生”的口号。

  懂得舍得与分享,学会散财,才更会聚人、聚财,穷人要想成为富人,对此就应该认知清楚,不可再有“越穷越舍不得,越舍不得越穷”的穷人思维。

  再来简单谈谈分享,分享其实也是属于舍得的范畴,只是略略有些不同,关于分享,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你有6个苹果,你留1个,把其他5个分给别人吃;或许你这样分享的时候,并不知道别人能还你什么,但是你一定要分享;因为别人在得到你分享的苹果后,当他有了橘子或者别的水果,一定也会给你一个,因为他会记得你分给他的苹果;或许最终你得到的水果并没有增加,还是6个,不过你得到的却是6种不同的水果,这里面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和提升。

  总之,一个人越是穷,越要舍得散财,乐于分享,并勇敢地走出去,如此,才能邂逅更多接财纳福的机遇,更有可能成为富人。另外,除了散财,这里舍得与分享对穷人来说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越穷越要把自己贡献出去,不要怕被别人利用,越被利用才越能证明你的价值,你的机会才会更多,相反,如果你已经是富人了,那就要小心被别人利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财,不散,则不聚!摆脱“越穷越舍不得,越舍不得越穷”的穷人思维,才会离成为富人更近,不知道在看完本文后,大家对此观点有怎样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35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