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老子10句经典,说尽一生受用的处世情商

老子10句经典,说尽一生受用的处世情商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锋芒毕露,其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只有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的规律。

评析: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老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过度,应该适可而止,锋芒毕露、富贵骄奢、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会导致祸害,一定要把握好度。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弯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陈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只会惑乱。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反能显现;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获取功劳;不自我骄傲,反而更加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他争。

评析:凡事两面看,逆境和曲折不可怕,要知道突破逆境就有可能达到完美。挫折和失败也不是没有益处,要看到寻找到失败的原因,事物就会有向成功方向发展的可能。面对低潮期,不能气馁,找准了方向,经过努力就能迎来勃勃生机。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战胜自己才算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人叫作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评析:老子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特质,拥有这些特质,便可以实现“死而不亡”。值得注意的是,“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鬼神,也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却可以是不朽的。文天祥在他的名诗《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这种人虽已死,却要留住万古丹心的情怀,便是老子“死而不亡”精神的再现。

4、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强盛它;想要废除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作“微明”。

评析:在这里,老子谈到了矛盾双方的转化,从“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等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了这种转化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强调了得道者应该居于柔弱的一面,这也正符合老子之前“知雄守雌”的观点。同时,这里还贯穿了老子“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一旦生命力达到极盛,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同理,看起来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过于外露,往往也无法持久,因此,老子才说柔弱可以战胜刚强。


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评析:“贵柔”是《老子》的基本观念之一。老子认为,“柔弱”是接近“道”的本质,所以“至柔”可以“几于道”。正是因为如此,真正的“柔”反而更加刚强,这与一直以来古人“以柔克刚”的观点相类似。

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个更亲近?生命和财务相比哪个更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个更痛苦?过分的私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评析:虚名与生命,哪一个更可贵?在本章里,老子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事实上,吝惜生命并不是贪生怕死,老子讲的只是针对宠辱荣患和虚名货利而言的,不要贪图虚荣与名利,而是要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不可自贱其身。所谓“知足不辱”,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认识。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美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最大的盈利好似亏本。清静胜过扰动,寒冷胜过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评析:老子运用辩证法看待人及万物。在他看来,好的统治者应该能够做到“清净”,一方面以无为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以寡欲克制自己。在老子看来,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型上表露,而应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旁边;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奇,善忽然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评析:在这里,老子提出来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说法,成为哲学中一个著名的命题。其中包括两个元素即“祸”“福”。一方面,两者是相互对立的,人们往往喜福恶祸、趋利避害;另一方面,两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让人们可以化悲为喜,或转利为害。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


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事情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始。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评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空有满腔抱负,却总是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只着眼于大事,而忽略了从小事入手,一步一步做成大事。因此,即使是在现代社会,老子的这个命题也具有非凡的意义,警醒着我们每一个人。

10、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分散。对于矛盾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家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了。

评析: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松懈下来,导致失败。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始终保持谨慎,不能懈怠,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13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