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智能家电 > 别让总有人毁了你的智能手表

别让总有人毁了你的智能手表

  今天下午,笔者去了深圳会展中心的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与应用展,展会上除了有集成电路和芯片这样高大上的东西,还有比较容易为一般消费者理解的智能家居产品和手环、智能手表这样的可穿戴产品。笔者看到了约四五个公司的智能手表,但都不尽如人意,外型上就没有让人佩戴的欲望。后来看到一款似乎和Pebble一样使用电子纸屏幕的手表还不错,结果拿起来一看,只是个模型,现在连原型机都没有。

  笔者和厂商的工作人员作了简短的交流,询问他们对智能手表的看法。其中一家公司的手表样式比较多,屏幕多为不到2寸的方形,下方与手机一样,有三个极小的触摸键。开机后屏幕均分为四块,每块显示一个应用,左右滑动可以查看更多应用。我粗略地数了一下,大概有十多个应用,包括通话、短信、邮件、闹钟、音乐、拍照、计步,基本囊括了你能想得到的智能手表的功能,除了操作不太方便,基本就是一部缩小的智能手机。

  工作人员表示手表的正常使用时间是2到3天,我说对一部手表来说是不是太短了,他表示比手机长多了。我问功能是不是太多了,工作人员表示“总有人”喜欢这样,这让我无话可说,也许确实有人喜欢在小屏幕上操作。不过“总有人”三个字还是让我感觉到厂商对智能手表定位不准的无奈,和为了抢占可穿戴市场的鲁莽。

  在Moto 360(和iWatch)出来之前,恐怕厂商和消费者者不会太确实智能手表该如何定位,如果不只是手机的延伸,它到底能干什么。Android Wear系统的发布算是一颗定心丸,至少让大家确定了智能手表的投资价值,但具体操作上还有待商榷。所以,我们看到了功能如此之多的智能手表,既然不知道用户想要什么,就全扔给他们,让他们自己选择。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先留住用户,这种多技能砸出去,总有一个能中,“总有人”会被砸中。

  但其中的错误是,消费者和厂商一样,不知道智能手表能干什么,自己要怎么用它。如果用户对智能手表十分了解,厂商早就能通过调研机构有所知觉。堆积功能的做法也是对用户的不负责,看似给予消费者自由,其实是在推脱自己的责任。“总有人”这三个字中也暗藏了一种侥幸心理,如果消费者发现智能手表在某种情景下十分有用,这是否要归功于开发商?

  也许用户会因为一时的好奇,觉得智能手表也能这么强大而购买产品,但若没有核心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使用场景,在好奇心退散后,用户就会将手表锁在抽屉里,毕竟它连普通手表都不如,充一次电只能使用几天。一款为开发而开发的产品,连自己都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又如何能让消费者满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a47697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