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字节跳动缘何成功?探寻张一鸣的底层逻辑

字节跳动缘何成功?探寻张一鸣的底层逻辑


大家应该都已对字节跳动(ByteDance)极为熟悉,作为今日头条、抖音等重量级APP的出品公司,与美团、滴滴同为TMD(头条、美团、滴滴)中的一员 — 继BAT后国内互联网新一代统治地位的有力竞争者。也常被人提及其已取代了BAT中百度B的位置:虽然尚未上市,但估值已远超百度。

分析字节跳动战略布局的文章已汗牛充栋,围绕它的争议也从未断过。虽然不及百度所处的风口浪尖,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既然到了一定体量,必然会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字节跳动为什么会成功?历史总是不断的重复类似的故事,但又有太多的不同。抛开时间节点、机遇不同,寻根溯源,对于创始人的透彻理解,似乎是解开公司发展路径的一把钥匙。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字节跳动这家公司的战略及发展路径,只想深究一下它的创始人— 张一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行为的底层逻辑究竟如何,为什么可以带领这家公司飞速奔跑,淌过创业这条险恶之路上的一个个陷阱,克服一个个阻碍,让公司成长至如此程度。

虽然他自己在访谈中声称自己的价值观与公司的价值观不同,公司的价值观只是他基于公司的愿景、为实现公司实现利益最大化所确定的。但任何人的决策总有其底层的原则及预设观念为基础,再通过感性、逻辑再生长出来。

正如张一鸣自己本身酷爱阅读传记,“看看别人的风景和旅程,更容易想清楚自己的选择”,通过将自己带入到传记人物的时代背景、决策背景中,看到他人的变化与选择,从而更好的审视自己。最终,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给读者提供一面镜子,看看那些在成功路上人们的所思、所想,让读者能有所得。

对于一个承担了如此重要社会责任,且随时在进化的的复杂人物,在一篇文章中自然难以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本文主要整理了张一鸣从10年起的两千多条微博信息,以及一些外部访谈与内部讲话,以期找到一些线索,并为读者提供一种视角。

延迟满足感

延迟满足感应该是张一鸣在各种场合提到过的最多的词了,俨然已经成为了他的标签。延迟满足这个词始终贯穿着张一鸣的生活,在采访中提到他最欣赏自己身上的哪一种特质,就是“延迟满足感,而最大的延迟满足感,是思维上的。”

何为延迟满足感?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他经常提到的书中,是这样解释:“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延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书中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人要解决自己的痛苦,就需要主动以积极的态度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而非回避问题,这就是自律。而延迟满足则是自律的第一原则。

延迟满足感是如何体现在张一鸣身上的呢?可以看下他在微博的这段描述:“sacrifice what we want now for what we want eventually 不能理解为重大选择,其实是每天很多时候面临的小选择,就像朋友说的:去运动,运动之前很不愿意去,now是不想去,但是运动完了eventually感觉很好。 ”

我们往往注意不到很多早已习以为常的事物,而一旦知道了它的名字,则会发现它无处不在。当我们真切认识到延迟满足这个原则,往往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很多难以选择的判断,换一个工作、持有一支股票,虽然可能是好的,但短期内利益会受损,做出选择是内心难免纠结,但如果有了原则的指导,选择时会轻松很多。

如果说我们都知道延迟满足是有利的,那如何才能够延迟满足?对于张一鸣来说,执行步骤很重要,具体如何锻炼延迟满足,在他的微博中也能窥见一二。

一是对于自律的日常锻炼。

“说到自我修炼,由于懒惰(体力的、思考的、情绪的)是万恶之源,所以修炼很多时候就是在克服惰性。”

锻炼需要体现到生活中每天的一点一滴中,而克服日常的惰性则是最好的修行。就如任何刻意练习、任何锻炼一样,只有在生活中的每一次小选择中做到了想的更长远,控制住自己后做出选择,形成习惯,才能在需要时本能的做到。

看看他11年的一段话:“三年前和朋友聊天,问他对合作者对人才看重什么,其它点我已经记不住了,唯记住:不装。 当时楞了一下,随后越发觉得有道理。经常要提醒自己,这也是延迟满足感的一种锻炼。 ”

不装,也被他归结为延迟满足的一种锻炼,因为在他看来装是一种长期有损的行为,问题就在于没有控制住当前自己想要表现、炫耀自己的愿望。如果没有长期的锻炼,自然不会觉得属于延迟满足;而如果没有长期的锻炼、形成习惯,也更不可能在这种日常的行为中,做到对自己的控制。

二是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延迟满足是为了自己长远想要得到的东西,放弃当前暂时的享乐,但很多人最大的难处恰恰在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缺少方向性的目标,那何来延迟满足?自然只能满足于当下。

而将延迟满足感拉长时间尺度,得到的就是目标导向。为了完成长远目标,需要对当前行为做出取舍。“只有增强‘两感’:强烈的危机感、坚定的方向感,方会持续激励你与人性做斗争。缺乏‘两感’的人和组织,很难持续对抗自己的懈怠、恐惧。” 能看出他对方向感的重视。

延迟满足感不仅体现在张一鸣的个人生活上,在企业的战略上也如是。张一鸣在宋玮的访谈中提到,公司之所以不做医疗广告,与他的个人善恶无关,更多的与企业长期发展及延迟满足感有关,因为公司很难区分把关,一不小心就会对公司长远发展造成影响。同时他也提到华为,华为把大量的力气在研发这种短期没有成效的事上,是一家懂得延迟满足感的企业。

而另一个更为纠结的选择在于字节跳动创立不到一年时,有巨头给出了非常诱人的投资offer,包括比VC更高的估值、海量的捆绑安装渠道及web流量。这样一个有望在半年内让业务几倍增长的offer,他在纠结了整整一个星期之后拒绝了,理由是这些资源会遏制公司尚未成型的内生力量,并导致战略变形,同时缺乏独立性更难吸引到追求梦想的一流人才。他认为面对这种有明显好处的选择时,很多人往往会下意识的低估坏处,这是对“长远”的信心不足,属于典型的延迟满足不够。

为什么说创始人对公司的影响极其重要,特别是牢牢把握着公司控制权的创始人,他们的底层思维方式会始终贯穿公司的决策。对于字节跳动来说,张一鸣的个人特质也为公司定下了基调,即做长期来看正确的事,而不是立杆见影的事。

待到头条上市,盈利压力剧增、需要给投资人交代之后,他是否还能继续在这个原则上坚定不移,让公司朝着长期的有利的方向去发展呢?我们不妨持续观察。

务实的浪漫

结合各类采访内容,很多人都觉得张一鸣像是是一个“机器人”,纯理性,把自己当程序一样训练,能精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12年他写到:“能让我郁闷的事情越来越少了,但是重要的bug事故总还是能让我郁闷。”“曾经这个阶段(入睡前和起床时忧心忡忡),不能同意更多,现在已经能控制起伏啦。”可见对于控制自己,他是做过很大的努力的。

对于他觉得最好状态的描述是这样:“把情绪调整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不太激动,也不太郁闷,并且睡眠充足。”

但真得会有人是机器人吗?在微博中,可以看到张一鸣对于感性、理性的各种思考。而在一次内部讲话中他提到的“务实的浪漫”,也让我们对他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次讲话中他是如此表述的:“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中间是逻辑和工具。”逻辑和工具,是他一直强调的,也是大家对他的一个固有印象。重视逻辑,重视系统性,借助必要的工具高效的解决问题。

而这次他口中却还同时说出了同理心和想象力。

如果没有同理心为基础,仅依靠理性的逻辑,是无法做出真正让人满意的产品。很多公司的汇报、规划就是只看逻辑,但是这个逻辑对于业务往往没有帮助。一是逻辑的推理依赖于上下文信息,但获取的信息总是不全面的,基于局部甚至错误的信息,再正确的逻辑也只会得出无益的结果;二是很多事根本就没有逻辑,通常就是感性作用产生的结果。

周鸿祎有一次录节目给创业者提建议,指出创业者规划产品时不能太理性用逻辑去推理设计功能,很逻辑很合理地推理出的东西往往不成功,因为用户选择产品不会遵从你的逻辑。张一鸣对此的评论是“读书多的人改不过来的,人们对理性太自信”。

而想象力更是让产品持续丰富、充满生命力茁壮成长的驱动力所在。

他举的两个例子非常让人触动。一个是头条,在信息量很少的时候,他们会想象头条的feed是一根连接着无边海洋的智能天线,帮助用户从海洋中取回他最感兴趣的信息;一个是关于抖音,被他们想象为一扇窗户,这扇窗户让用户通过全屏视频,看到一个五彩斑斓的丰富世界。

很形象、很有画面感是不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想象力,产品势必会变得平庸,而不会发展得包罗万象、切实满足用户的普遍需求。如果连产品的创造者自己脑中都没有一个吸引人的图景,又如何奢望产品吸引用户?“一连串有想象力且恰当的比喻连续使用是讲道理的好方法。 ”他深谙这个道理,也确实是如此的去执行。

这条微博暴露了被他包括在理性之内的感性情绪:“今天会谈提到感性理性,我的观点:感性深化放在深处,理性实化放在前锋。 ”感性被他放在了深处,作为理性的核心;而理性作为与现实交锋的工具,则是他强大的武器。

从中可以看到中西方两种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东方文化偏内敛,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体察较多。而西方则重思辨、逻辑。在做事方式、思考上,一鸣比较偏西方,重理性,但内心深处的为人处世,又受到了东方的深刻影响。可以理解为他是一个以东方感性为内核,充满自省,但外部则用西方逻辑、理性进行武装的人。

这两种优点结合,让整个人充满了行动力和力量。通过强大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来支撑外显的逻辑,从而无往不利。

效率,效率,效率

张一鸣对效率有一种执念,在采访中他提到,信息流动的效率是他创业的主旋律。历数他的创业经历,酷讯、99房是搜索引擎,提供了垂类信息的分发。与王兴一起做的饭否是社交网站,则是以人为节点来组织信息的流动。今日头条更是让大家获取新闻咨询的效率获得飞跃性的提升;抖音同理,只不过载体换成了信息量更为丰富的小视频,成功站在了时代的浪潮之巅。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 ”对于经营公司,他抱着与创造产品一样的理念。因此他对于公司组织的效率也同样极为重视,字节跳动内部有一个效率工程部门,专门优化公司内部的信息流动。

如何提升组织效率?

首先是指标体系的搭建。

张一鸣写到“指标系统:为什么刷牙不能坚持认真刷,为什么在跑步机上能坚持跑步。有许多事情不容易做好和不被重视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指标系统。比如,如果健康有准确方便度量的指标,那么大家的身体素质一定会提高。”

有反馈才能控制,这是控制论的基础理论。而数据指标就是最精准的反馈。但是指标体系的搭建往往极其困难的。“提炼指标的过程,本身是分解事物特征的过程”。对于公司来说,最终的结果指标必定需要多种不同的角色、部门来协同完成,指标拆解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公司组织结构搭建的过程。

如果对事务本质认识不清,对于完成目标的关键动作无法进行很好的拆解,各职能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不清晰,那必然导致执行过程中的扭曲变形。很多时候看看各个职能角色、部门承担的目标指标是否清晰合理,就能大致判断出公司的组织能力如何。

良好指标体系的作用就是用于指导和度量工作的有效性。一个常见的误区是选择了不可控因素太多的指标,导致自己工作对于目标达成的贡献根本无法解释清楚。当你的工作无法被衡量时,这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了。

同时,指标需要持续追踪,切实的发挥反馈的功能。这也是OKR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其次是对人才的重视。

张一鸣的微博中有大量内容与面试、招人相关。下手太慢导致与优秀候选人失之交臂的惋惜、被心怡的候选人拒绝offer后的郁闷、招到合适人选之后的开心,都能够体现出他对人才的重视。

人才为什么重要,就在于高密度的人才能够在初期形成极大的战斗力与壁垒,在中后期极大的减少组织效率的磨损。

“晚上研究百度的云计算&个人云存储,看起来比阿里和盛大靠谱多了,确实很好。思考:如果1,2年前进入该行业(网盘)创业,怎么办。我想到唯一较有可能的答案是:找到该方向最最最好的10个人,利用创业公司股票激励的优势绑定 。”

这是张一鸣对如何进入新方向的思考,唯一有可能的答案就是找到最好的人。这并不难理解,对于一个业务方向来说,若要快速崛起,或是打败竞争对手,招一个思路清晰、动机强烈、能力匹配的人才,比招十个能力一般的员工作用大的多。

而如果想要进军的细分领域内已经有了龙头企业,那它必定已经踩过了无数坑,积累了丰富的业内经验。找到有相关经验的人才,比之自己去慢慢摸索试错,无疑节省了大量时间与资源。更何况是在分秒必争的阶段,只要稍慢一步,往往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就是管理层由于缺少了耐性,导致内部的失败。

在人才与制度的关系上,张一鸣也提到,定制太复杂的流程,会导致公司创新力的降低,从而越跑越慢;但没有制度更是会导致公司混乱。因此需要提升人才的“密度”,这样只需要较少的原则,他们就能理解,并朝着目标去快速奔跑。需要让“人才密度的提升超过业务复杂度的提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直以来头条招人的要求较高。

勇气,坦诚,以及追求极致

把这几个大家都习以为常的词当做标题,读者可能会有一些奇怪。

但在阅读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些看似普通的词汇之中,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所有人都知道这些词汇,真正做到的却很少;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这么多文学影视作品歌颂这些品质。如果说优秀的人与普通的人有什么区别,真正总结起来,无非就是这几个特质,差别就在于仅仅是知道,还是切实践行。

“《卓有成效的管理》中经常强调勇气,就像《赢》中强调坦诚一样,让人知道,很多时候不是需要更精巧的技巧,而是需要更本质素质。 ”

“勇气不是大胆无知,是坚定地去做你真的认为对的东西。 ”

勇气、坦诚是张一鸣经常提到的基础特质。勇气在这里不再赘述,坚定于自己的方向,多次创业,成功挑战巨头,其行为本身就体现了超越常人的勇气。

而坦诚,则在张一鸣的微博中反复出现。他认为“是否坦诚沟通是公司团队管理的主要问题。”诚然,这又是他对效率执着的另一种表现。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在外部获取客户、赢取市场,战斗力的来源则是员工的产出与贡献。如果沟通不畅,能量都被损耗在内部,就如一个老旧生锈的机器一样,虽然规模强大,但运转缓慢,对于外部的输出功率势必降低。

坦诚是润滑剂,能够提升组织机器的运转效率,公司的文化往往慢慢腐化变质的,因此需要自上而下强有力的贯彻执行,其中公司领导者的态度与决心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稻盛和夫的《活法》也是张一鸣非常推崇的:“最近重读到稻盛和夫的《活法》,其中提到专注投入,其中举的陶瓷工艺改进的例子尤其另我印象深刻。我们做每一件事(写一段程序,写一封邮件,写一个策划)的时候是否在想自己是否投入全力以赴的认真做了,结果真的不一样? 请试试:你能有多专注? ”

追求极致,不为自己设限,让自己像机器一样迭代进步,贯穿着张一鸣的始终。始终自我要求,全力以赴,遇到问题拔高一层看待,不断挑战自己;看起来像是励志书的内容,但现实中鲜活的例子可以让我们看到,如果这些特质被切实的具象化实现,将产生多大的能量。

普通人往往会给自己设定一个边界,觉得自己到此为止,这个事自己无法做到。这种想法在张一鸣身上似乎完全不会存在。他就像一个操作系统,不断更新自己,“改变和挑战自己也是人之所以为人最有意思的事情。”

最后

最后想简单讲一下价值观,毕竟这个命题过于庞大,本文只做一些浅层的触碰。

信息的流动效率一直是张一鸣创业的主旋律。而大家一直诟病的“信息茧房”因此产生,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是算法基于其爱好所推荐,使人在沉迷的过程中无法看到更大的世界;“低俗”也是许多人为头条贴上的标签。在与宋玮的对话中,宋玮便问到为什么头条的平台不通过内容来给予用户正确的引导。

而张一鸣的回应则是,对于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他无法给出高雅或庸俗的判断:

“历史上精英们一直在试图让大众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社会整体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目标。少数精英追求效率,实现自我认知,他们活在现实中。但大部分人是需要围绕一个东西转的。不管这些东西是宗教、小说、爱情还是今日头条,用户是需要一些沉迷的,我不认为打德州、喝红酒和看八卦、视频有多大区别。”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马东和许知远在《十三邀》中的那次对话。许知远觉得时代有一种很明显的粗鄙化倾向,马东则不这么认为,马东认为历史上人类从来没有精致化过。以前的识字率只有5%,能够沉淀下来的东西自然会让人觉得精致。

而现在则不同,信息化普及之后,人们之间的交流鸿沟被打平,本质上追求娱乐的本能却从来没变过,于是会被精英们觉得“堕落”。正态分布是客观规律,想要打破这种规律,是否一定健康?谁也无法判断。

张一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分发的效率,从而提升整体社会的效率。至于用户会沉迷这件事,张一鸣可能并没有关注过。

让大家淹没在无穷信息的海洋中。但张一鸣完全没有觉得会有什么问题。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中立方,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的很好。一个人控制自己太久,就会很难体会到那些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的心态。

正如一个过于强大的人,对于弱者的同情可能会变少。而这正是张一鸣不同于张小龙之处。如果让张小龙处在张一鸣的位置,可能就会诚惶诚恐的进行反思,太过高效的信息分发是否会带来过载等其他副作用了。

如果让他们两个分别构建一个国家,张一鸣应该是会构建一个规则化、流程化,自上而下约束极为严格的社会;而如果是张小龙,则可能会构建一个理想主义乌托邦式的自治社会。

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而正是人性的复杂性,也让这两种产品态都可以发展的如此壮大。

创始人的底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种子,而技术发展的客观阶段、政策、用户的习惯则是环境,最终生出了公司产品这棵大树。随着公司的急剧发展,随着场景的越发复杂,张一鸣将会带领他的公司走向何方,这个未知让人充满期待。

【巴赫与禅(BachZen)】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37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