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中国第一大社交软件——微信,正在抛弃自己的用户

中国第一大社交软件——微信,正在抛弃自己的用户


不可避免的,微信在不断壮大自己的生态,从小而轻的熟人社交应用,逐渐演变成要集社交、内容、搜索、支付、小程序、游戏、直播、电商于一体的大型应用集。

公开课上漂亮的数据背后是不断加深的入口,和更加狭窄的使用场景与低频化的功能。

生态的加强也许鼓舞了现场的的开发者、商户与内容生态的参与者,但对于11亿月活中更大比重的普通用户来说,并未到场的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开场视频的那12分钟的演讲,似乎更有意义一些。

隐私的出让

随着社会互联网化的加剧,当国内网民数到达10亿量级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进入一个全面互联的时代。

人们热衷于通过视频与文字多样化与精准地表达自己,但同时也意味着,个人隐私在互联网中加剧暴露,每一次定位、购买、搜索、信息分享、服务使用,都是大数据对你的数字形象更具体化的建立。

从这一点看,万物互联和多样化表达背后是人们对于自己隐私权的出让

精准营销、大数据杀熟、个性化推荐服务……这些概念的普及无一不再佐证个人隐私范围的缩小。

张小龙说:精准广告和用户隐私其实是有矛盾的,作为平台,因为我们有大量数据,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其实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一个产品中建立一个互联网帝国的雄心,更像是不断做加法的腾讯的风格,张小龙的产品观也只能作为一次次演讲中的思考,成为点缀。

远观大洋彼岸,2020年1月1日,《加利福尼亚消费者隐私法》正式生效。

这是一部为保护互联网用户个人数据而诞生的法律,4千万加利福尼亚州人,可以对在该州运营的任何公司如何收集,存储和出售其个人信息拥有决定权。

这项在2019年确立,到2020年正式实施的法案为加利福尼亚人提供了三重保障:

知情权:用户可以要求互联网公司提供多年来收集到的所有个人信息的副本,并且知道它被卖给了哪些企业;

删除权:用户可以要求这些公司删除自己的个人信息;

退出权:用户可以拒绝网站收集个人信息。

张小龙的反思,并不一定能成为微信的反思。

信息获取的被动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从内容创业概念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互联网用户就面临着被洪水般资讯席卷的境地。

据统计,到2025年,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175ZB,相当于每天产生491EB的数据。

175ZB有多大?

按照25Mb/s的速度下载,这些数据要下载18亿年。

而中国的数据圈增速一直比世界平均增速多3个百分点,预计到 2025 年将增至 48.6ZB,占全球数据圈的 27.8%,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

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舟做好,一片海成了两片海。

资讯泛滥加剧了资讯筛选的难度,也培养了用户主动探索资讯的惰性。

张小龙说:

记得好几年前,我说过一句话,“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懒了”。包括微信,也是基于推送的。

你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被你把优先级排得比你要真正要获取的信息的优先级要更高一些。

那么,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世界就是这么魔幻。

观察各大资讯平台的排行榜,可以轻易的感受到这一点,平台对于资讯的排序和推荐,决定了你接收信息的种类和频率,也决定了构成你认知的内容。

互利网资讯推荐,正在把用户喂养成他们所“需要”的人。

facebook近年不断涌现的丑闻,不管是斯诺登泄密事件,剑桥分析公司丑闻以及扎克伯格与川普的秘密会面,无不是关于贩卖用户隐私与传播虚假信息干扰用户决策的,互利网公司对大数据的应用,比你想象的多。

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

今天大家都在谈论微信要扩大一个微信5000好友的上限,对于用户需求量大的群体来说,也许是福音。

但张小龙反复强调说,功能调整很容易,但是对于它带来的影响,说实话诚惶诚恐。

张小龙为什么“诚惶诚恐”?

从5000变成5000+人,个人体量的微信圈子在壮大,作为一个封闭的社交平台,以熟人社交为主最终向陌生化和商业化发展,张小龙自己说做微信公众号的起初的预想是把它当做短信功能的延伸,在品牌加权的情况下减少垃圾短信的困扰。

但微信聊天本身已经取代了短信功能,而公众号也成了轻博客与媒体的入口,熟人社交与陌生人社交之间的壁垒在打破。

张小龙提到一个概念叫做:邓巴数。

这是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罗宾邓巴在一次对3400名年龄在18-65岁的Facebook用户研究中发现,这些用户大约平均拥有150名Facebook好友,然而实际上,称得上是亲密朋友的平均人数只有13.6,而真真正正会在任何时候都能给予支持的平均人数只有4.1。

这种情况并不会因为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他总结称,友谊会随着联系的减少而慢慢消逝,虽然社交网络在这当中起到了减慢这种消逝速度的作用。

但最终,社交网络无法挽救一段友情

而不断扩张的好友数量和陌生化正在加速熟人社交圈子中信任的崩溃。

信息传播的快速

这一点其实应该和信息大爆炸以及第五点,信息选择的困难放在一起讨论更恰当。

圈子的扩大、信息的增发必然导致传播量级的增长。

张小龙把它单独拎出来其实是想说“看一看”这个功能。

从对朋友圈的转发式表达观点,到看一看的点赞式表达观点,依靠朋友转发或者点赞来为自己选择信息做加权,不过是放大了回声室效应

回声室效应在媒体上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上,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其实这挺分裂的,将用户获取资讯的方式从“算法喂养”变成“朋友喂养”,不停增加信息展现的入口(如看一看),以及之后会谈到的“短内容”,并未能改变用户“被动获取”资讯的方式,反而加剧了“回声室效应”和用户的“养成模式”

之前有机构对退出facebook的用户做了一个调查,在拥有全球近三人之一体量用户的社交圈子里,这些人选择退出的理由是什么?

除了上面谈到的因为多种负面导致的产品不信任外,很多用户提到了回声室效应和“过度分享”概念。

用户时间在被无意义的内容所侵占,而“过度分享”让社交义务更繁重。

信息的多样性

很多人把张小龙“微信的短内容一直是我们要发力的方向,顺利的话可能近期也会和大家见面”解读为,腾讯微博要重返战场。

但朋友圈一直是短内容的入口,如果要理解这句话,只能解读说,朋友圈是熟人短内容的入口,而微信要添加的是陌生人甚至是品牌短内容的入口。

这只是商户和品牌主的狂欢,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搜索”业务的拓展中也能看到,用户又将再一次被信息洪流淹没。

搜索的困难

年前百度与头条在搜索领域的狗血互诉案,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巨头在搜索业务上的决心,作为互联网流量的大入口,人人想分一杯羹,微信也不例外。

微信搜一搜团队首次在微信公开课PRO上预告了搜索业务在2020方向:将在内容、品牌、服务搜索进一步开放。

官方对其的定位是:是向用户和商户提供更多的连接可能,让用户通过搜索连接微信海量的帐号、生态、服务、商品、品牌等更多内容

包括公测版本中马蜂窝、丁香医生、知乎、携程在内的18类小程序。

以及在音乐、游戏、小说、视频领域的拓展。


官方文案中,将实现“彰显品牌,稳定触达”、“路径缩短,能力外显”、“灵活可配,精准营销”定为自己的目标,与张小龙在视频中“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的反思正在割裂。

对于微信生态来说,微信搜索正在将小程序、公众号、品牌链接成完整的生态,建立起坚实的内容壁垒,

但对于用户来说,不过是圈得更严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338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