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2020年了,还不关注一下space x就说不过去了

2020年了,还不关注一下space x就说不过去了

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 Space X?

上来我先引用一句话啊。“我们想要会飞的汽车,而不是 140 个字符。”这句话是Peter Phiels ,Paypal 联合创始人,著名互联网投资家说的。他用这句话来评价 2000 年后美国主要的创业方向。翻译一下就是,他认为美国针对互联网的风险投资太多,针对制造业和实体太少。

美国一位学者,中文为许布纳,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如果把创新方向比作为一课树,他描绘现在人类的状态就是已经爬过了一个树的树干和主要的枝干。轮子、电力、飞机、电话、晶体管等,我们都已经发明出来。

但我们现在的创新,都是基于这些树干去做改进。无论是我们这两年讨论的接近失效的摩尔定律,还是也已经逼近极限的香农定律,还是迟迟无法突破的核聚变,甚或是我们现在电池的储能,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个大的门槛。

现在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基于科技突破的创新,不仅投入高,风险高,而且产出还未必好。所以往往这种基础科学都是国家在做重点投资。而且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行业容易找不到工作。以中国为例。一个学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同学出来找工作,工资待遇八成是比不过搞机器学习算法的。更别说跟金融相关的行业相比了。

所有如果从清北毕业聪明人都绞劲脑汁去研究怎么让广告更精准和如何通过手机屏幕占用你更多注意力的时候,我们永远没法像科幻小说想象的那样,成为可以殖民其他星球的种族。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角,马一龙对这种趋势的态度是,再这么搞下去,人类就完蛋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马一龙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做点什么。

所以他拿出从 Paypal 套现的 1亿美元,投资成立了 Space X。随后,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私人航空公司的狂飙突进。


一个以拯救人类为己任的私营公司,一个以移民火星为阶段性目的公司,在一个硅谷大佬的带领下,在 NASA 的资助下,用十几年的时间,做到了技术上可以抗衡波音洛马老牌巨头,价格上可以pk中国航天的地步。

这么酷的公司,在 2020 年即将测试自己的登月飞船 Starship。现在再不关注他,真的迟了。

所以本文,我们想聊聊,Space X 为什么这么牛逼?

美国航天底蕴深厚

Space X 这么牛逼,第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诞生于美国。为什么这么说呢,拿又到了我们的适时瞎扯环节。

当年,美国为了扶持自己的航空航天工业也没少干又当又立的事:

比如在波音开发喷气式客机 707 的时候,就忽悠到美军的投资,基于 707 的原型机开发 KC-135 加油机,给 B52 加油。此外,基于 707 原型机波音还搞出来了大家熟知的 e3 望楼预警机。依旧是现在北约和美国预警机的主力。



在查询 Space X 资料的时候,我们还碰巧找到了一个信息:美国下一代主力隐形轰炸机,b21 的预告片,竟然被诺斯罗普·格鲁门做成广告,在 2015 年美国超级碗上播放。这种感觉仿佛就是你在春晚前看到了来自成飞给 j20 做的广告。



总之,美国的航空航天行业,民用跟军用是分不开来的,而且政府意志在里面起到了关键性的因素。星球大战计划和全世界最早登上月球的国家,让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探索天空和外太空充满了热情。

而这份热情和投入,积累之下就是海量的财政投入,大量的人才和基础设施,以及成熟的航空航天供应链。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数据,我们可以看道 NASA 2017年预算,就已经达到了 190 亿美刀。超过剩下所有之和。什么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等等。2020 年,NASA 提交的预算是 220 亿美元。相比之下,据估计,2020 年中国航天的预算大概是 20 亿美元左右。



美国在某个领域的投入是中国的十倍以上,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这给 Space X 的起步创造了无穷的便利 —— 你不可能在沙特这种国家复刻这样的事情。

比如 Space X 的最初的发动机制造负责人 Tom Miller,就是马一龙在参加业余火箭爱好者圈子的时候认识的第一个关键性人才。而依照这本唯一马一龙传记的说法,马一龙结识大量他未来的骨干的场合,并非我们熟知的招聘环节。而是各种民间航天爱好者的聚会 —— 这些航天爱好者里面有大量科学家工程师和 NASA 雇员。



而他们最初制造火箭的厂房,则是当年波音造飞机的巨大库房。他们测试第一台发动机的场地,是美国 以前的私营航天公司废弃的场地。

他们第一发火箭升空测试,则是直接租用了美国军方在马绍尔群岛上的夸贾林环礁,做火箭发射。沟通方式竟然是直接给当地驻军的陆军中校发邮件。

这个道理就跟苹果不愿意把生产流水线搬回美国一样。中国有庞大的手机产业链,容易诞生出具有活力的民营公司 —— 比如小米就是这个案例的集大成者。而美国有庞大的航空航天产业,只有在美国这样的土壤,才能诞生出 Space X 这样的私营航天公司。

当然,Space X 并非唯一的私营航天公司,至少科技圈的两个大土豪,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Paul Allen 和亚马逊的 Jeff Bezos 都砸钱搞过。

前者公司叫做 Stratolaunch。搞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当然,也不是自己从头研发的。发动机、起落架用的是波音 747 的。主要用于在平流层打小型火箭—— 让小型卫星的发射廉价化。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的某型图16 飞机,上面可以装载某型弹道导弹。


世界首富贝索斯的公司叫做蓝色起源。成立的目标也是搞载人航天。可惜进展相比 Space X 差距略大。互联网上对蓝色起源的关注并没有 Space X 那么高。我个人认为是火箭长得太丑了。相比修长的Falcon 火箭,蓝色起源这玩意儿有点像矮胖的土豆。

那同是科技界土豪,都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为了亿万富翁,而且都在美国这个产业链成熟、人才充沛的国家创业,为啥 Space X 已经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并且开创了很多全新的技术,这两家当年比马一龙有钱的多的企业,却进展缓慢呢?

我们下面来聊聊马一龙这个人独特的地方。就是Elon Musk 的

第一性原则

第一性原则始于亚里士多德。详细的解释是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则,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渐进式的改进。而第一性原则是破坏性的直指问题的核心。我来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马一龙是怎么贯彻这一做法的。

比如我们知道,电动车早先年最大的问题是续航。解决续航的办法是堆电池——这样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如何用成熟低廉的电池攒一个长续航的产品?那么电池管理系统就是关键的因素。所以 Tesla 开发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源管理系统,但搭配的却是松下的 18650 —— 我们熟知的小米充电宝第一代用的就是这些电池。

如何让自动驾驶变得更加普及?还是成本问题。用廉价的光学摄像头硬件方案+极致的图象识别算法,用软件层面的积累去绕开成本高昂的激光雷达硬件。以 waymo 为例,上面使用的激光雷达成本可以高达 4000 美元。远超十几个光学摄像头的成本。

同理可知,航天工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投入产出回报周期太长,他离普通消费者太远了。而核算完成本后,你会发现主要的成本在于将载荷送出大气层外的成本。详细一点就是燃料费用+一级助推器的费用。常识可以告诉我们,燃料费省不掉,那只能想办法回收助推器。所以 Falcon 9 火箭的一级助推经历了多次试验之后,成功做到了可回收。大幅降低成本。

马一龙还有一个骚套路。地面轨道想拉满极速,最大的问题就是空气阻力。解决之的方式就是抽个真空,让磁悬浮列车在真空轨道里面跑。这样就可以解决非洲际旅行的问题。 这个新公司叫做 Hyperloop。

总而言之,这种思维方式深刻的影响了马一龙企业发展的方式。马一龙传记的作者称之为物理性思维。直指问题核心的物理性思维,配上it 行业的迭代思维,在极强愿景的驱动之下,让马一龙的 Space X 同样作为 IT 新贵的创业项目,却进展神速。

有关马一龙还有一个有趣的八卦。他在创办 Space X 早期,自己搞来了几本讨论航天的硬核教材,自己阅读了十几遍。最开始没有团队造火箭,马一龙还想花2000万美元去毛子那里买废弃的弹道导弹当火箭雏形 —— 颇有一种 007 里面才出现的镜头:邪恶的大公司资本家想要毁灭世界,向独联体国家购买苏联遗产。

那除了思维方式之外,马一龙能胜过保罗艾伦和杰夫贝索斯的地方在于,他是硅谷里,将制造业的大批量生产和 IT 行业快速迭代,整合的最好的企业家。我们看他所有的公司,都贯彻着三个方针:

省成本,大批量,迭代快

就在2月4日的今天,Tesla 股价涨到了 720 美元,作为汽车企业的市值,仅仅比丰田少。

那在最近的大众认知中,tesla 跟 space x 的关联就是, tesla 那辆加速 2.3 秒的 roadster 被 Space X 用 Falcon Heavy 发射到了太空中。然后还拍了一段特装逼的视频。

但事实上,这两家公司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的多。比如,这两家公司负责材料研制的技术负责,是一个人。比如,cybertruck 上使用的钢铁,为 starship 上的同款。而早期Tesla 的设计中心干脆直接跟 Space X 的厂房靠在一起,方便马一龙管理。

除此之外,我个人更看重的是,在这两家公司,Elon Musk 共享了他对大规模制造的理念。因为创立 Space X 的目标,就是价格低廉,可以重复利用的载人航天,将人类通过殖民火星的方式,避免出现大规模灭绝事件,维系人类这个种族。

而汽车作为人类能自主消费的,最复杂的工业品,发展了几十年,开创了极多制造管理的理念。比如福特的流水线,比如丰田的精益制造。马一龙的想法就是,既然汽车制造业这么成熟,那何不在火箭制造上复制汽车制造的经验呢?如果火箭可以流水线制造,配上 it 行业的迭代更新,不停打磨新的版本,一旦成熟元器件的大量模块可以复用,那么成本将大幅下降。

所以 Musk 选了一个非常符合第一性原则的方法:批量生产一个型号的发动机,打磨一个型号的火箭。而如果需要更大的推力,将其捆绑即可。

从 wiki 资料显示来看,在2010年前,Space x 还会使用一款叫做 kestrel 的发动机,作为第二级的助推器。而随着 Space X 重心逐渐向 Falcon 9 转移,对 Merlin 的打磨到了一个巅峰。我们可以看到 Space X 的官网,Falcon 9 是 10 发 Merlin。Falcon Heavy 是 28 发梅林。



那如果我们把 Faclon 9 和 Faclon Heavy 放到一起来看的话,其实你会发现 Falcon Heavy 就是 Faclon 9 捆绑了两个助推器而已。 而这三个一级助推器,都可以回收。并且都曾经成功回收过。

那我们讨论这个 Falcon 9 的回收,一定就得去讨论蚱蜢火箭 —— 去掉了载荷,单独给 Space X 测试一级助推器的回收是否可靠的一种火箭。这个火箭一共经历了 8次测试。每一次测试的难度都逐渐往上增加,从表格里面可以看到他的滞空时间和测试项目,都有不同。 —— 有没有一种产品逐渐迭代进化的感觉?



用互联网公司的扁平化管理来降低企业内部沟通成本。在通过合理的技术路径,降低试验成本。并且反复快速试错和迭代,来降低最终产品的风险。跟以往以国家行政机构为主导的航天行业完全不同的现代企业玩法,彻底的颠覆了现在的载人航天市场。

所以同为NASA 扶持的国际空间站项目,波音的飞船一个人飞一次要9000w美元。而马一龙的龙飞船,只需要 5500 万美元。

那说完了过去 Space X 为什么这么牛逼,我们可以来看看现在 Space X 在全力做的新项目:

Starship

这一款立志于将人类送往火星甚至更远地方的宇宙飞船,搭载的是全新的猛禽发动机,由一个叫做 Super Heavy 的一级火箭助推。这套搭配一共采用了 43 台猛禽发动机。飞船和一级火箭都可以回收,来节约成本。



按照马一龙的计划,这个飞船今年至少要进行大气层内的试验。而在此之前,Space X当然不会放过小成本试错的方式。2019 年的时候,Space X 造了一个 Starhopper ,非常简陋和丑陋的飞船,在大气层内试验新的猛禽发动机的姿态控制。整个试验飞到了 150 米高,成功回收和降落。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那随后的 Starship 本体试验,将会用上 3 台猛禽发动机,测试的高度更高,项目同样也会更多。马一龙twitter 经常开心的直播 Starship 的工程进展。

我们也会持续关注整个项目,也希望大家可以更多的关心 Space X 这家公司,对太空,对宇宙有更多的好奇心。毕竟我们的未来,只有柴米油盐总缺了点意思,还应该有星辰大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32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