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数据库独立:你应看到的蚂蚁增长战略信号

数据库独立:你应看到的蚂蚁增长战略信号

王如晨/文

摘要

◎不止一个OB。

◎无关疫情的节奏。

◎技术维度与增长战略。

支付宝旗下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下称OB)独立,验证了夸克三周前的判断。

不过,它以蚂蚁金服全资子公司(奥星贝斯)而非事业部形式独立,且CEO孙权(胡晓明花名)亲自兼任董事长,还是有些出乎意料。如此,OB与支付宝体系背后主体虽不同,就业务形态说,至少蚂蚁体系内,已属并立关系。

它传递了某种野心,尤其是蚂蚁数据库商业模式的成熟。你能从孙权透露的信息里感受到:未来3年,服务全球万家企业客户。

针对OB独立,蚂蚁官方说,体现了公司“科技”基因,也是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

不过,若将此事置入蚂蚁整体战略,固然反映了科技基因,其实也不过几年来既定的战略节奏,它并非一种突变。之所以备受关注,背后与长期监管压力、公司战略升级、疫情激发的数字化机遇以及潜在的估值策略深有关联。

2017年以来,在复杂的环境中,蚂蚁经历了一场蜕变。通过技术创新、能力解耦以及开放战略,它已大幅过滤监管压力,开始步入结构转换与基于技术驱动的全新增长周期。


不止一个奥星贝斯

是的,OB固然夺目,属于支付宝十年磨一剑的科技硕果,不逊阿里云智能飞天系统的诞生,但在大的体系里,它更像一个整体缩影。

事实上,除了数据库,蚂蚁在金融云计算、AI、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都有领先的能力。

以区块链技术为例。知识产权媒体IPRdaily2017-2019年全球专利榜显示,截至今年4月17日,阿里全球区块链专利数累计2344件,覆盖16国,遥遥领先同业,;2019年,支付宝全球公开专利申请量再占榜首,达1505件,同样覆盖16国。

这里说阿里全球区块链专利数,其实基本来自支付宝蚂蚁区块链团队。区块链技术已成OB之外另一重核心竞争力,在共识机制、高并发交易处理、智能合约、可信计算、隐私保护、跨链交互、安全机制等层面,均已获得重大突破。

蚂蚁是全球区块链多项国际标准的主导方。比如已立项的IEEE供应链金融行业标准项“P2418.7 Standard for the Use of Blockchain In Supply Chain Finance”、ITU-T区块链安全国际标准《Security framework for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幕后主体都是蚂蚁。它们也都是首度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区块链关键国际标准;蚂蚁推进行业标准更积极。CCSA区块链溯源行业标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商品信息追溯系统要求》,属国内首个区块链溯源行业标准。

你或许注意到一则信息。不久前,蚂蚁区块链面向全球开放一项隐私保护技术,这是全球第一个硬件区块链解决方案。去年4月开始,已在蚂蚁区块链平台支持若干大型金融业务,实现隐私保护下的日均交易达上千万。同时,这一方向的论文已被计算机领域国际顶会ACMSIGMOD’20接收,属于中企区块链原创技术于CCF国际A类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第一篇独立论文。

不要觉得蚂蚁只拥有“专利”。

跟OB一样,它的区块链技术诞生在蚂蚁乃至阿里整个生态体系,经历过长周期、严苛、复杂的验证与实践。它的场景、高可用度,正是其他绝大部分同业缺乏的差异化优势。

截至目前,蚂蚁区块链技术已落地50多个核心场景,能支持10亿账户规模、每日10亿交易量,具有实现每秒10万笔跨链信息处理的能力(PPS)。

去年云栖大会上,孙权还公布过更多优势,比如加密算法的加密和解密速度是业内普通算法6倍,存储成本可降低一半,小微贷款利用区块链技术,蚂蚁小微贷可实现310服务:3分钟填写,1秒钟放贷、0人工干预。

疫情危机下也有出色的案例。供应链金融领域,与光大银行的一项合作案就有看点。

蚂蚁之前推出过“双链通”平台。光大是国内首批实现系统对接、完成合作的银行。2019年双方推出的“光信通”,属该行对公网贷平台对外开放的首个面向企业客户融资的产品。

2020年3月,疫情最重时刻,企业融资艰难。而重庆市江津区重点白酒生产企业与供应商,通过“光信通”完成首笔在线融资办理,及时解决了开工资金难题。

它的逻辑是,“双链通”客户通过光大完成身份认证、电子签名,数据上链保存,确保真实可溯源,然后光大联动内外数据与征信平台,配套银行账户与资金清分系统,实现无接触受理、审批、放款流程,快速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成为行业复工复产的 “及时雨”。

区块链之外还有更多。更有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服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蚂蚁平台级产品——金融级移动开发平台mPaaS。

这是蚂蚁基于支付宝、蚂蚁财富、网商银行等多个移动端沉淀的技术方案,具备金融级移动中台支撑力,可提供APP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目前广发/深圳农商银行等都已引入。比如,广发构建的新一代信用卡“发现精彩”App和手机银行两大App,解决了用户体验差、数字化运营能力弱等问题,大幅提升了APP开发和运营性能,其中“发现精彩”启动时间降低近70%,同时具备强大的实时稳定监控能力,保证线上金融服务稳定流畅。

还有更多。孙权此前说,全球金融中心与金融应用高地,也都是技术中心与技术高地。所有金融都会被数据和技术驱动。而得益于五大”技数“能力即数据智能、安全风控、区块链、生物识别、隐私保护,蚂蚁将提供完整、个性、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无关疫情的节奏


即便没有疫情,OB以及近来发布的诸多服务,也都在既定节奏中。

比如,4月,蚂蚁推出了“开放联盟链”,一个全民上链的时代来了。看上去很紧迫,其实,去年11月8日,世界区块链大会乌镇峰会上,蚂蚁人士就宣布,即日起,联盟链开始公测,3个月后正式上线;去年11月23日,网易科技大会上,蚂蚁区块链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马世韬再度确认消息,并强调参与者将可低成本开发区块链应用。

今年元旦,蚂蚁官微公布区块链服务落地50个场景。到今年2月,“开放联盟链”已积累上千客户和开发者(活跃占比超过10%),产品上已搭建数十个DApp(去中心化应用)。

OB走向独立也是如此。你知道它去年冬天就完成了第一轮测试,大幅超越甲骨文。这动作不可能只是验证,一定是为商业化、技术与品牌影响力做文章。等第二次测试结束,几乎可以预判到这一单元的规模化开放了。

因为SaaS版发布了。相比测试,我们更看重这个SaaS版的味道。它意味着,OB商业模式走向成熟,真实的价值丝毫不弱于两次测试。测试更像确认、塑造全球数据库技术领导者品牌形象。

也就是说,今年2-3月,蚂蚁本就有一系列既定的动作,包括开放联盟链上线等。这并非因疫情刺激而临时做出的响应。今日看,甚至可以说,疫情影响了它的一些节奏。

不仅如此,若无疫情,4月份,新财年开启月, 蚂蚁本来还有一个更大规模的集中展示自身技术实力与企业品牌形象的舞台:上海外滩大会。这属于支付宝、蚂蚁金服、阿里集团主办的全球最高级别的金融科技大会,原本4月中旬揭幕,之后成为常设,永久落户上海,成为助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IP盛会。

显然,疫情之下,它已遭遇延宕。

所以,此刻,蚂蚁各个单元在技术、商业维度上密集发力,包括OB走向独立,看似突然、紧迫,事实上本就在既定的节奏中。

只不过,疫情突袭,导致蚂蚁一些动作只能“化整为零”地公布。所以,最近几个月,它的动作显得极为密集。

你应该看到的增长战略

为何说OB独立涉及蚂蚁增长策略?

这话题其实有些复杂。

你知道蚂蚁诞生于2014年10月,由当年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整合成军,初期描述的理念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与技术,致力于造一个开放生态,与金融机构一起,共同为未来社会的金融提供支撑,专注于服务小微与普通消费者。

你应该能体会到它的技术支撑的平台立场。不过,当年“互联网金融”概念大兴,传统金融业变革缓慢,许多探索需要先行先试,沉淀技术,跑通模式,加上蚂蚁有些牌照,有少数自营业务,无形中强化着金融维度。

当然,它一直在澄清。2015-2016年,井贤栋就多次强调,蚂蚁业务体系,支付、理财、融资、保险、信用等只是水面上一小部分,真正支撑业务的是水面下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信用体系等底层平台。未来,蚂蚁的战略就是开放底层平台,与伙伴一起,开拓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生态。

能体会到他描述的结构:蚂蚁核心支撑体系在于技术维度。即便今日看,这描述也相当清晰的。

但那周期,传统阵营缺乏对蚂蚁们创新的包容。早期的支付宝,在银行眼中是个破坏者。2013年余额宝诞生后,经历两年密集攻讦,有人将支付宝描述成第二个“央行”,甚至建议取缔。蚂蚁诞生后,同样也被贴上“麻烦者”标签。

事实上,蚂蚁业务实情尤其收入结构并非如此。来自投资人的信息显示,2015年,蚂蚁营收64%来自支付连接,23%来自金融服务,14%来自技术服务;2016年,支付连接为65%,技术服务上升至17%,金融服务降为18%。

蚂蚁一直在强化技术支撑体系,持续开放,提升技术服务占比。今日许多技术,也就在这周期快速沉淀。包括OB,就是2016年下半年,完整渗透了支付宝体系关键场景,并于2017年获得外部客户。

2017年堪称蚂蚁全面开放元年。这年3月底,它高调宣布转型“科技金融”(Techfin),说未来只做tech,向金融机构开放技术与平台,帮助它们做好fin。6月,蚂蚁一站式理财平台“蚂蚁聚宝”升级为“蚂蚁财富”, 启动“财富号”开放平台战略。同时,蚂蚁AI能力首度向金融机构开放。

坚守Tech与开放平台战略,本就是蚂蚁与阿里集团寻常理念,但在监管氛围里,蚂蚁只能高调渲染立场。记得井贤栋当天还承诺:第一,蚂蚁开放不会走回头路,只会更加开放。把相应技术能力打磨好,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第二,对所有金融机构平等敞开。

无论如何,今日看,这都是蚂蚁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步。

2017年,蚂蚁技术服务收入占比大幅升至34%,支付连接占比降至54%,金融服务占比缩至11%。

即便如此,蚂蚁也备受考验。因为,中国随后经历一段金融整顿期,P2P爆雷多多,监管压力甚重。2018年到2019年上半年,整个行业气氛有点压抑。因为,不管“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在一些人那里都是“金融”,都得接受统一监管。

2018年,蚂蚁有轮巨额融资,落实前迎来一波监管。这迫使它开始加速强化技术维度,同时冲刺更多非金融场景。这年,支付宝“始于支付,超越支付”的表达,折射出压力与新思维,通过下沉,它快速完成线下渗透,不仅获得小微企业认同,更成为淘系下沉拱卫。

2019年以来,蚂蚁技术服务再度强化。截至目前,支付链接和技术服务收入占比各为45%,剩余10%来自金融云、技术开放平台、区块链等2B硬技术收入。技术服务已成为蚂蚁核心主业。它预计,3年后,这块占比将达2/3。

这就是几年来蚂蚁增长战略的基本面。

既然属于既定战略,为何此刻如此渲染OB独立与各种技术要素?

在我看来,这才跟疫情有关:它虽是一场危机,却有强大、迅猛、不可逆的数字化重构力。短短两个月,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字经济服务形态,所调动的资源、产生的协同前所未有。

你应该看到,阿里抗疫,几乎倾注了整个经济体所有要素。其中,整个经济体几乎所有关键产品,都有支付宝与蚂蚁的深度参与。除了移动支付,几乎所有服务闭环,包括供应链、身份识别、人口流动,都有支付宝的链接与蚂蚁信用体系支撑。

过去我们说,支付宝是一个商业信任系统,今日蚂蚁更是。基于技术与数据建构的信任体系,弥合了社会分裂,在大流行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很罕见的一幕。

疫期如此,疫后重建、行业复工复产更是如此。过去三个月,从底层技术到数据,到入口端支付、信贷、信用等,蚂蚁全部会通。其中区块链也开始更大的作用。你应该注意到,不仅孙权渲染,逍遥子强调,连退休的马云都持续暗示。前几天,他去安徽兑现与天使们的火锅之约,随后与安徽官方的沟通里,就有区块链的潜在合作。

多年来,尽管支付宝、蚂蚁、阿里集团经历过重大挑战,也设计出双11这种兼容商业盛典、极端技术压测、社会广泛协同的场景,但没有一种能与疫情场景匹敌。疫情一定会得以控制,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不可能回到从前。疫情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它对整个社会层面的数字化重构,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

这里有例子。疫情期,你知道有许多企业倒闭。但你可能没注意,超过800家银行网点关门谢客。疫情恐怕也很难完全重回过去物理网点的服务模式,因为趋势只会加重。它们一定会关注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

这对本就擅长捕捉宏观趋势的阿里集团来说,可能是发展史上很难再碰到的机遇。它之前确立的经济体范畴与商业操作系统,到了全面落地时刻。

于蚂蚁来说,同样如此。疫情爆发至4月底,蚂蚁移动银行技术产品与云计算客户数增长175%,合作咨询量增加400%。数据背后反映了传统阵营的关键变化。

当然蚂蚁自身也受到很多冲击,它也需要积极出击,应对挑战,驱动增长。3月,孙权强调,支付宝将成为服务业数字化开放平台;5月支付宝改版,渗透各种民生数字化服务……

而开放联盟链上线、OB独立等等,何尝不是业务增长战略?前者吻合着疫期与疫后重建、复工的链接与信任体系,后者有利于争夺被激活的各种中小企业数据库市场,尤其是可以借助“去IOE化”、大国博弈之下的本地国产自研产品的采购机会。

去年云栖大会上,孙权谈区块链时说,互联网前半场主要在消费互联网,面对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互联网到来,如何建立企业之间的共识,区块链将发挥巨大作用,对未来三年、五年商业经济影响非常大,“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看似谈技术,其实是在谈商业,谈增长。放在整个阿里系20周年节点上,蚂蚁的动向,其实也是内需、技术、国际化,吻合着集团三大战略。

若结合业务形态与协同趋势,其实更是整个组织的升级。OB独立为子公司,跟独立成普通业务部门不一样,它与支付宝等单元之间,会有“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综合成长效应。你也可以视为一种更充分的扁平化架构。接下来,我们认为,类似的独立还会出现。

这也是孙权担任CEO后蚂蚁发生的显著变化。在逍遥子眼中,这是一个特别擅长将技术转化为商业的“一号位”。面对一个不确定性周期,他正率领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平台创新,组织机制创新,快速引爆市场。这事关蚂蚁新财年乃至未来多年的全新增长战略。

最后,照样补充一个角度,那就是蚂蚁潜在的故事与估值策略。

强调技术创新与科技基因,也是进一步确立2B与新基建叙事。围绕它,新增长战略更具想象空间。

当然,缺乏翔实数据,无法作出任何估值判断。之前蚂蚁估值传闻已达1500亿美元。随后一年多,行业氛围压抑,部分科技独角兽估值大幅缩水甚至沦落。蚂蚁亦经历调整,包括与集团之间的关系。

不过,目前,金融科技维度,它依然是无可争议的龙头。只是,外部环境仍很复杂,而且政策面并未明朗,是否仍有明确的IPO预期,较难判断。老实说,几年来,这公司身上的负重实在太多了。我个人的看法是,它也在持续评估本地资本市场。这个过程里,它的2B业务会进一步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76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