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腾讯投资两家金融科技公司,瞄准金融机构线上转型机遇?

腾讯投资两家金融科技公司,瞄准金融机构线上转型机遇?


腾讯 To B 战略仍在扩张中。


支付宝近期迎来创立1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改版,把流量全面开放给以“吃喝玩乐”为主的本地服务商。而“转账”、“信用卡还款”等“金融功能”则被下调优先级。


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就在支付宝高调宣布转型后不久,腾讯于3月26日和27日低调投资了英创艾伦、蘑菇财富、今日投资等3家科技公司,其中两家主要为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营销服务。



一位业内人士称,腾讯通过入股金融科技企业的形式,以更“轻量化”的形式将自身流量变现。


比较来看,以服务B端商户起家的阿里,正在将自己的金融科技平台支付宝,拓展到更多的C端生活服务场景中;而以QQ、微信等C端流量起家的腾讯,则把长年累月积攒起的C端流量,或通过金融产品、或以服务企业的形式寻求变现。


两大巨头相爱相杀多年后,活成了对方的影子。


收割疫情下的金融流量?


“腾讯投资这两家金融科技营销公司的时机,其实值得玩味。”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受疫情影响,包括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线下网点流量剧减,寻求线上转型,是他们共同的诉求。


但很多金融机构深耕线下业务多年,很多不擅长线上经营。英创艾伦、蘑菇财富部分业务就是帮金融机构提升用户活跃度和转化率,增加线上获客能力。


英创艾伦为银行提供渠道战略规划、未来银行网点设计、移动金融生态圈与场景营销等一站式服务。


蘑菇财富则通过微信小程序、APP等SaaS工具,打破线上线下隔阂,帮金融机构触达更多用户,完成业务转化。除券商外,其客户还包括广发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


“疫情期间,势必会有很多意图转型线上的金融机构,寻求英创艾伦、蘑菇财富的帮助,如果再加上腾讯,凭借其微信超11亿月活、和QQ超6亿月活的用户体量,相信金融机构转型之路会顺畅很多。”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上述两家被投企业,均为腾讯产业加速器系列的AI加速器三期成员。


按照当时腾讯的官方介绍,“腾讯AI加速器三期挑选项目注重项目与产业互联网的结合,帮助传统企业完成数字化升级的蜕变。


对于腾讯来说,挨个接触意图转型线上的金融机构效率太低,与英创艾伦、蘑菇财富两家机构的合作,可以短时间内大量接触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流量变现效率。


至少从财报来看,腾讯现有的金融变现效率着实不高。


改善增收不增利的金融业务


从腾讯的营收角度看,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已经赶上了以游戏和社交网络为主的增值服务。


腾讯2019年财报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增长最快,全年增幅39%至人民币1014亿元,与游戏业务的1147亿元收入已经基本持平,但是游戏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只有10%。


以目前增速计算,2020年腾讯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将超过游戏业务。


之所以无人将腾讯成为“金融公司”,是因为金融业务有些“增收不增利”。


2019年第四季度,腾讯的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在第四季度收入为299.20亿元,但该部分收入成本为215.20亿元。


相比之下,以游戏和社交网络为主的增值服务,其成本和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大体相近,但营收却高达523.08亿元,仍是公司的“利润奶牛”。


财报中提及,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2019年的收入成本同比增长35%至人民币738.31亿元,主要是随着金融业务的扩大,而导致支付相关及云服务的成本增长。


比如在2019年第四季度,腾讯商业支付日均交易笔数超过10亿,单单收取通道费,对于腾讯而言就是一笔不费的收入。但与此同时,支付规模扩大,腾讯在此项的支付成本随之增加。


如果腾讯能与上述两家金融机构达成深度合作,无疑可以在不大面积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快速输出金融流量完成变现,改善金融业务“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举个例子,英创艾伦为某银行策划线上营销方案时,腾讯以某种方式开放自身流量,帮助该行快速线上获客,同时腾讯自身也能将流量变现。


金融营销公司都会姓“马”吗?


创投圈里有一种说法,创业的最终点,要么姓马、要么还是姓马。就是说初创企业最终或被腾讯收购、或被阿里收购。


除资金扶持外,阿里、腾讯最近的举措,很明显是要对外开放流量。


比如上文提到的支付宝改版后,将流量全面开放给以“吃喝玩乐”为主的本地服务商。


而腾讯投资上述金融科技公司的行为,在部分业内人士眼里,同样是布局金融服务产业链,攥取流量入口。


获得腾讯流量加持后,金融科技营销公司开展业务时无疑会事半功倍。


如果英创艾伦、蘑菇财富此次和腾讯顺利开展合作,并形成“双赢”局面,相信会有更多金融营销公司加入腾讯或阿里旗下,寻求巨头庇护。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腾讯此次投资占比很小,每笔投资所占股权均不足1%,正如马化腾所言,“金融的核心是稳定和稳健,拼的是谁的命长,而不是谁在短期内跑得多快。”


这次投资行为仅是腾讯的一次简单试水,一旦成功,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金融变现效率,也许未来腾讯会戴上“金融科技公司”的帽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5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