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软银:卖阿里的股票,抄自己的底!

软银:卖阿里的股票,抄自己的底!


3月23日,软银突然宣布将出售410亿美元资产,这其中阿里的股票可能占大头。换来的资产,软银准备进行股票回购,消息公布后市场立刻回应,软银股价上涨20%。



CEO孙正义对此的说法是:软银的估值过低,对自身的业务有信心。


软银的股票在一个月内跌了53%,上周末跌到了660亿美元,这的确是被低估了,因为它手中阿里的股票就价值1000亿美元,此外,软银手上还持有滴滴、Uber、平安保险、ARM等公司的股份。


但不可否认的是,软银最近几年投资的科技公司都没有展现出阿里当年那般飞速的成长和价值,WeWork已成累赘,Uber股价腰斩,滴滴上市不顺,OYO也在分崩离析...


这不禁让人们对软银背后的投资逻辑产生了怀疑,这次大财主的改旗换道,或许就像外媒宣称的那样,软银「烧钱巨亏」的操盘模式已经走到尾声。


愿景基金的窘境


软银在2019年的风险投资交易额占全球的十分之一,而旗下的愿景基金(Vision Fund),在过去两年中为软银贡献了超过140亿美元的收益。


但现在,作为软银投资企业中最耀眼的明星,都纷纷开始出现问题。



2018年软银拿出3亿美元投资了Wag,这家专注于遛狗的网站成立于2014年,和滴滴一样,你在手机上下单,就会有线下的人上门来给你遛狗。


在当时的融资声明中,软银对它的愿景,是成为“全球宠物服务行业的领导者”。



然而,拿到扩张需要的资本后,Wag交出的成绩单却一直相当糟糕:扩张停滞、用户数和营收持续下跌,多轮裁员后,它将行业老大的地位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Rover。


WeWork的名气比Wag更高,从2019年,Wework就开始了自己的巨额亏损,仅半年就亏损了14亿美元,情急之下,公司寻求上市未果,估值从之前的470亿美元缩水到30亿美元,完成了传说中的脚裸斩。


WeWork此前是资本的宠儿,但海量的资本催熟下,WeWork也逐渐偏离了轨道,开始寻求更多的业务去支撑更高的估值,它除了分租办公室,还提供从住宅、学校、软件销售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在估值严重缩水下,WeWork只能通过大裁员和出售资产来自救,这其中包括:

  • 私立小学 WeGrow
  • 一驾湾流G650私人飞机
  • 成人教育公司MissionU
  • 此前收购的3家办公室管理服务公司
  • 收购的活动平台Meetup
  • 收购的营销公司Conductor


解救WeWork的还是软银,软银已经宣布将以40-50亿美元投资和贷款以支持WeWork的继续运作,毕竟如果看着它破产,软银投入的钱也会全部打水漂。


讽刺的是,WeWork的经营收入和已经上市很久的共享办公公司IWG基本相当。但IWG举办上千万美元的盈利能力,而WeWork只有一身的欠款。


OYO也是一个反例的典型。


去年12月底,OYO开始了第三轮裁员,涉及到OYO酒店各个部门,1.2万人的团队,此次裁员后只剩下2500人左右。


过去几年,OYO发展速度让人惊奇。2013年成立后,通过对单体酒店的轻量化改造,赋予流量和品牌的做法,迅速成为印度最大的连锁酒店集团。之后,OYO又用了一年的时间,成为中国第二大酒店集团。


OYO的速度,离不开资本的资助,此前OYO累计的融资额为30亿美元 。在去年10月的一轮融资中,公司CEO李泰熙在孙正义的背书下从银行借款7亿美元,投资给了OYO。



但到了年底,OYO的各种问题开始浮现,管理不当、扩张无度、入住率低下、大量加盟方违约...OYO的年报显示,公司去年亏损3.35亿美元,亏损额较18年扩大了近6倍。


3月18日,印度媒体披露了OYO在近期已经完成一笔8.07亿美元的融资,其中3亿美元来自李泰熙,另外5亿美元来自软银,解铃还须系铃人。


烧钱上市,真的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必经之路么?


2000年,当时还被认为是江湖骗子的马云见了孙正义,在聊了不到15分钟后,软银拿出了2000万美金,换取了阿里32%的股份。这笔投资,后来让软银收获了1300亿美元的回报。



阿里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多达几十轮的融资,在上市之前就已经拥有稳定的盈利和现金流。


《财富》杂志也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虽然苹果、亚马逊、脸书等硅谷科技公司在成立初期会耗费大量资金,但相比今天的烧钱大户,它们的花费已经是九牛一毛。


亚马逊只有在2001年出现了8亿美元的欠款,苹果、谷歌和脸书,在初期的负债也都大约为10亿美元。而今天的科技和互联网公司,不用半年就能亏损10亿美元以上。


通过大笔资金为创业公司催熟,是孙正义近年来非常喜欢的玩法:一笔笔巨款砸下去,带动一个公司飞速扩张,小玩家清场,最后大头通吃。软银不但鼓励企业烧钱换市场,还常常嫌对方钱花得太慢。


但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一家企业缺乏市场竞争,漂亮的增长数据掩盖了产品、技术和运营上的缺陷。公司无节制的扩张,资金流一断,问题马上浮现,公司自己却沉溺在资本的泡沫里,压根没有应对的手段,更缺乏盈利方式。



软银巨额的资本会产生估值泡沫,让后续的投资人因为价格太高而拒绝接盘。软银的算盘非常简单,就是不断推动独角兽的上市,然后套现走人。


Uber在软银的压力下上市了,Slack也是,上市未果的WeWork也是。但理性的投资人并不买孙正义的账,比如这些靠烧钱烧出来的公司,都没有巴菲特所谓的“护城河”和“合理的价格”,它们有的只是所谓的商业模式和估值光环,却缺乏实打实的收入和盈利。


烧钱上市并持续巨亏,真的是一家好科技公司的必经之路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在软银的投资理念下,脚踏实地的公司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软银投资神话的终结?


在短短三年内,千亿美元的愿景基金疯狂花掉了850亿,但没有给软银带来多少正面回报。


软银2019年11月公布的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经营亏损约65亿美元,愿景基金一期的最大金主(共出资600美元):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和阿布扎比穆巴达拉(Mubadala)对于管理者软银集团表达了不满。


随着Uber、Wework、Wag的接连失败,其它的金主也对这些“华而不实“的科技公司的态度产生了变化,认为孙正义一手挑选的公司要么价值被高估,不然就是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


很多投资人们对于是否为要继续信任软银基金的“经理人”犹豫不决,加上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给软银开出大额支票的可能性正在变小。



愿景二期正在募集中,但此前的两大金主到现在也没有承诺出资。截至2019年底,这只发起于7月的基金募集到了20亿美金,只完成了目标金额的1.9%。


孙正义在接受《日经商务周刊》采访时罕见地表示,由于愿景的投资收益与预期相去甚远,“这让我感到羞愧和迫切”。尽管如此,孙正义依然在坚定推进第二期愿景基金的进度,表示“基金的规模至少与第一只基金持平”。


回想当年的阿里,一共给软银带来了3000倍的投资回报率,现在阿里成了软银的救命稻草。孙正义找不到下一个阿里,但他的愿景从来没有改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48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