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从“非典”到“新冠”,中国经济最强的免疫力

从“非典”到“新冠”,中国经济最强的免疫力


经历2003年那场非典时,马云和刘强东或许都不敢想象,17年后的阿里和京东会是什么样子。而今天,举国隔离的全国人民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互联网和电商,我们怎么撑过这个寒冬。

文 丨 华商韬略 杨 凯

很多年轻人无法理解,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电商刚刚萌芽的2003年,人们是怎么应对SARS病毒的肆虐的?

他们无法想象,没有如今的互联网和电商,以及由此推动的物流体系,没有整个生产生活与社会运转的科技升级,我们将如何跨越这史无前例的,举国闭不出户的阻隔。

更不敢想象,如果干脆连隔离,连科技支持的各种疫情跟踪系统和手段都没有,病毒又将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多大的威胁。

时间回到17年前,2003年,“非典”爆发,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消费和零售业首先遭遇寒冬。疫情最严峻的5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下降至4.3%,远低于9.1%的全年增速。

两位新兴创业者的事业受到巨大冲击,陷入生死边缘。

刚刚年满30岁的刘强东,为了防止员工感染,把京东多媒体(京东前身)的12间柜台全部关闭,21天就亏了800多万。继续这样下去,公司可能撑不过3个月。

  


南方的阿里巴巴,情况更加严峻,员工被确诊为“非典”病例,包括马云在内的所有在杭员工都被强制隔离整整12天。

巨变之下,他们没有坐以待毙。

刘强东带着员工在网上发帖子推销光盘,并且亲自回复帖子、开着自己的私家车送货。第二年,他建立了“京东多媒体网站”,然后,有了京东商城。

被全员隔离的阿里巴巴,创造了今天全国流行的“在家办公”模式,非但没有停工停产,反倒披星戴月、加班加点,业务不但没有萧条,而且比“非典”前激增了5倍。

也是在阿里巴巴被隔离的第四天,秘密筹备26天的淘宝网正式上线。



多年以后,很多人将当年的忧患与灾难,看作是激发中国电子商务蓬勃创新的起点。

同样迎来转机的还有民营快递业。

被“非典”冲击的德邦,以"别人停工,德邦人不停工"的勇气,穿越疫区,跨越隔离,让业务爆发式增长。

另一边,处于重灾区的王卫冒险抵押了9次家产,第一个将快递行业带上天空。2003年以后,顺丰的业务量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



“非典”过后,中国经济和基建发展日新月异。

2003年到2019年,中国高速公路实现了从2.9万公里到14.26万公里的巨大跨越,中国高铁更是从零飞升到世界第一。密织高效的交通大网,为中国经济的畅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但这张网真正发挥作用,还离不开另外三张网的快速形成与高效运转。

这三张网正是由先行者阿里、京东、以及接力者美团等成就的电商大网,腾讯、字节跳动等组成的互联网社交大网,以及由京东、顺丰、菜鸟等构成的快递物流之网。

2003年底,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098万台,网民才7950万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人,网购用户规模达到6.39亿。

200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不足100亿元,淘宝网全年成交额3400万元已经让阿里人兴奋不已。

2019年,中国电商零售额超过10万亿元。京东也已经取代传统零售巨头,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仅京东“618”当天的成交额就达到2015亿元。

快递物流之网,则让中国快递量从2003年的1.7亿件增长到如今的630亿件。

这张网不但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物流大国,而且与交通网、电商互联网合力,让中国经济的每个神经末梢都努力融入现代与高效的互联与互通之中,合力让中国GDP实现了从13.7万亿到100万亿元的巨大跨越。

整个经济和产业形态,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也都因此被重塑与升级。

而回望2003到今天,不能说这17年就好像是我们在为今天的困难而准备。但当年在灾难中的应变,以及由此至今的很多努力,的确是成了我们今天应对挑战的关键助力。这也是过去17年,中国最大的改变,从人们日常生活到经济产业的最大改变。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企业、企业家精神和力量的推动,也是创新力量的星火燎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3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