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阿里巴巴创立初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现在是把商家当韭菜割

阿里巴巴创立初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现在是把商家当韭菜割

马云曾说,阿里巴巴创立的初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现在的生意参谋,却遭到一些商家吐槽,认为如今的淘宝是把商家当韭菜割。

生意参谋低价版只能看 10 个宝贝,新加的七天才能取消,也就是七天只能看 10 个竞争对手。这对需要大量数据分析的卖家根本不够,需要用 9000 的版本,才能看到 55 个对手。

实际操作上,根据卖家反馈,比过去 3600 和 800 的版本更繁琐。过去 3600 可以看全类目,多类目的卖家买一个就行了。现在不行了,如果你做三个类目,要分析足够的对手,就要 27000,而且没过去好用,不能直接看单量。

另外,保证金的门槛也提高了,卖家要压更多钱在淘宝,经营压力会更大。


还有淘宝指数,以前都是直接给真实数据,现在变成模糊的了,没以前的好用。

总之,哪哪都需要花钱。

在写下面的内容之前,首先想问一个问题:生意参谋大家觉得有过去好用吗?

原以为生意参谋不断更新是为了解决最近的各种BUG,修复使用体验。

结果被惊讶到了,生意参谋已经把常用的数据服务大拆解大削弱大加价,弱到央视记者以后都很难一眼看出有没刷单了。

而今天明显不如老版好用的功能增加付费补充支持,充分展现了淘宝利用数据创收的能力。

生意参谋卖家们到底是买呢,还是不买呢?

这个问题对很多中小卖家来说,不由心,只取决于各自的盈利状况。

对很多盈利情况还可以的卖家来说,为了能再次及时看到同行的渠道入口变化,9000的都抗下了,也不差再多个1W的了。

淘宝这次的收割目标,主要是这些卖家。

再次佩服淘宝挤海绵的能力。

而盈利情况已经不乐观了的卖家,9000都抗不下来,自然很难为这个功能掏钱。


但是大家有没静下心想过,生意参谋的很多功能,很多竞品数据,对卖家对市场,到底是有利的,还是恶性循坏的?

对于已经掌握了数据分析,适应了淘内竞争的卖家来说,如果让对手看到了自己的数据,自己也必须能看到对手的数据。

在权重和市场的争夺战中,如果被对手看光却对对手所知甚少,我们就只能等着被对手找到破绽打蒙,难有还手之力。

想要在这个竞争激烈,变化很快,权重又不透明的市场更好地生存下去,生意参谋的钱,该掏就必须得掏。

这个大数据竞争的规则,是淘宝定下的,大部分卖家,都是围绕着淘宝制定的游戏规则在走。

但是,大家抛开淘宝的游戏规则,站在淘宝之外,再来看待这个事呢?

如果大家都看不到对手的数据,竞争环境,是否更加公平?

生意场上的创造力,是否更能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店铺的成长方向,会不会在模仿和自主创新间,产生新的倾斜?

而如今,淘宝规则下获取数据公平的成本越来越高,高到很大一部分卖家已难以承受。

大小卖家的资金实力本身差距就大,市场将进一步利于寡头。

当获取数据公平的成本如此之高时,非常想问一句淘宝:卖家是否有权力,不将自己付出那么多钱和精力才得到的数据反馈,向对手和市场公开?

生意参谋每一次采集卖家的单品数据店铺数据,将这些实际上属于卖家商业机密的数据,高价展现给其他卖家时,从法律角度看,真的就不需要经过卖家的每一次同意吗?

在卖家使用数据服务的时候,就不该有决定自身店铺哪些数据可以公开,哪些数据不允许公开的权利吗?

生意参谋的这种行为,真的是一种合理合法的行为吗?


现实生活中,哪个卖家会把自己的爆款数据,店铺数据,给陌生人或对手看?

又有多少卖家,是连店铺名称,多不愿意多让一个人知道的,哪怕是朋友?

在利益面前,淘宝就真的这么不懂卖家吗?

小编的看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

阿里本质上是个商业公司,赚钱是一定的。站在卖家的立场,生意参谋不断更新背后是割韭菜;但站在平台的角度看,淘宝是在通过各种手段筛选商家,留下有实力的商家,应对经济下行与竞争对手带来的冲击。

几年前,广州有一家卖竹升面的面店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爆红之后,面店自然客似云来。郁闷的是,业主紧接着就提高租金了。

按理说,无论凭借的是实力还是运气,生意火爆都只是面店自己的事,跟业主无关。可业主眼红面店赚更多钱要加租,你也无可奈何,因为那是他的合法权利。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淘宝还是其它平台,哪里都是一样的。平台有平台的利益所在,卖家有卖家的利益所在。一个要利润增长,一个要生存空间,最终都是双方博弈的结果。

虽然很无力,也只能对大家说声“加油”。



如何快速学会淘宝店铺运营,打算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的朋友,可以关注后私信我“淘宝”两个字,让你少走一些弯路,抱团取暖、有问必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2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