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中国互联网最大并购案——京东和腾讯联手,展现张磊智谋不俗

中国互联网最大并购案——京东和腾讯联手,展现张磊智谋不俗

2014年3月10日京东与腾讯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京东将收购腾讯B2C平台QQ网购和C2C平台拍拍网的100%权益、物流人员和资产,以及易迅网的少数股权和购买易迅网剩余股权的权利。

腾讯将向京东提供微信和手机QQ客户端的一级入口位置及其他主要平台的支持。腾讯将获得京东约15%的股份。另外,腾讯在京东进行首次公开招股时,以招股价认购京东额外的5%股份。腾讯总裁刘炽平进入京东董事会。

腾讯电商和京东合并,这个案子是京东投资人、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磊牵头策划的,他掌管的高瓴资本是亚洲最大的投资机构。

起初,京东和腾讯的团队有人反对合并,腾讯一方的反对更激烈,张磊开玩笑说:“腾讯有人恨不得拿刀找我,我把他们的工作弄黄了。”

2011年,张磊就找刘强东和马化腾见面聊,2012年也把他们拉在一起聊。那两年,两人心态不一样,腾讯在电商上没有认输,也没有进化到用投资合纵连横的境界。京东在上升期,也没有合纵连横的强烈需求,那就战场见呗。张磊没有放弃这个想法,一直在观察时机。

2013年,他看到了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趋势,而且速度很快,投资人每次在京东的董事会上都质问刘强东:移动互联网怎么办?刘强东每次都跟董事们说,技术跟不上,流量跟不上。张磊很高兴,刘强东已经有意识了,和腾讯合作的事就有谱了。

一个想法要做成,一定要符合双方的利益需求,大家都有得赚才行。从京东的角度来看,京东需要快速发展,可京东技术迭代能力偏弱,电商向移动转移的趋势很明显,腾讯占据了微信、手机QQ两个移动端流量的大入口,如果合作的话,对京东是个很大的机会。社会化电商会起来,京东应该借助这个东风,但京东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没有时间做这个工作。

从腾讯的角度来看,这是投资京东最好的时机,京东当时估值80亿美元,2015年4月10日,京东市值454亿美元。张磊说服马化腾,靠的是两个字:库存。

腾讯这家公司,什么都强,企业家精神也有、创业文化也有、用户体验也有,但是,马化腾的词典里是没有“库存”两个字的。他已经做了半辈子的生意,没见过库存。他觉得易迅增速很快,每年100%以上的增速,几年后也能做到1000亿元规模。

张磊告诉马化腾:当易迅做到1000亿元的时候,可能会有两三百亿元的库存,每天都要检查,否则会被人偷、被人贪污、被人损耗。马化腾从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做了一个互联网帝国,他一直在跟虚拟商品打交道。你能想象马化腾去仓库盘点库存吗?张磊告诉马化腾,你最大的问题不是赚钱,而是要减少不该花的时间和精力。马化腾终于同意了。

在京东和腾讯团队的一次会议后大家要张磊做个讲话,在酒桌上,张磊说了四句话,第一句是,人生苦短,要搞就搞个大的;第二句是,搞大了就要搞成永恒的;第三句是,永恒是不可能的,再牛也要不断创新;第四句是,早死早超生,要么自己去死,要么自己毁灭自己再去超生。

张磊说:“我将吴宵光(腾讯电商首席执行官)的工作给搞没了,后来他决定加入高瓴做我们的投资顾问,不打不成交,反而成了朋友。没格局观的人,认为我将他的命给革了,有格局观的人认为我把他解放了。”

谈判陷入扯皮的时候,刘强东连打7个电话将张磊从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的滑雪场召唤回中国:“你这事不能搞了一半就撂挑子了。赶紧回来,要不就黄了。”

谈判的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只是人多嘴杂,中介、律师、双方管理层太多,几十个人在一起抠细节,并购案的主旨是什么反而忘记了。

张磊次日从法国回国,清场,所有中层管理者、律师、投行都不得参加,只许做决策的人参加。腾讯一方是马化腾、刘炽平、吴霄光、张小龙(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创始人)、詹姆斯·米切尔(腾讯首席战略官),京东一方是刘强东和京东集团首席财务官黄宣德,以及中间人张磊,总共8个人。张磊请客,说,今天谈不成,谁也不能走。他们花费了4个小时,确认了35个问题,例如竞争和非竞争的定义,支付该如何安排,微信和QQ如何对京东进行支持,股份多少等等。

张磊用“库存”和“移动”4个字,解决了中国互联网上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联手后,京东2014年第四季度移动订单占比由第三季度的29.6%攀升至36%,同比增幅高达372%。

京东华中分拣中心经理孟庆臻,原来是易迅在华中的物流经理,腾讯电商并入京东后,孟庆臻转岗到了现在的岗位。他说,刘强东的执行力非常强,自上而下,京东从发出声音到落地,一两天就OK了。而易迅则需要一个星期才能落实到一线员工那里。在易迅,老板和副总开会,传到职能部门,再传到各地分公司,传递到各地职能部门需要三天,传递到一线员工要四五天,就是一个工作周了。

易迅是腾讯电商的一盘棋里的一部分,要考虑的东西很多。2006年创立的易迅一直没有犯什么错误,以成本优先,跑得稳妥,但是在融资上乏力,没法进行巨大的投入,扩张速度跟不上网民需求增长速度。

2007年,京东拿到第一轮融资后,就在北京、上海的公交车和地铁口做广告,品牌推广对京东销售额的提升帮助很大。易迅没钱做这些,只能老实做产品运营。

2009年底,易迅也超过了新蛋,一直在追赶京东。

2011年,易迅开始和腾讯合作,得了腾讯在资金和流量上的支持。

2012年,双方销售额差距越来越大。易迅在华东知名度不错,长三角用户群比较多,而京东不断引入投资,在全国快速扩建仓库、配送站,做到全面开花。在战略和资本上的差异,导致了后来的结果不同。

在腾讯电商体系下,既有B2C,又有C2C,需要平衡之后再落实战略,发展速度自然慢了。这两年京东把外单放在了物流的突破口上,孟庆臻负责华中分拣中心,这是京东全国的物流枢纽,孟庆臻觉得压力和荣誉并存。孟庆臻在易迅时是华中物流高级经理,负责华中四省仓储配送。他认为,京东没有歧视从易迅来的员工,双方合并时,肯定会有自己的位置,只是不知道会被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腾讯是一家薪酬、福利很好的公司,腾讯股票价格也很高,员工愿意到京东来吗?

对于京东这边来说,合并这事只能成功,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为此,负责对接的团队每天凌晨三五点钟睡觉,给腾讯人留下干起活儿来不要命的印象。

刘强东对京东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不解雇,只要腾讯员工不选择离开,一定给安排适合岗位;第二,承诺不降薪;第三,所有留任的员工给予签约奖励和留任奖励。

融入的人多数不关心薪酬是否不变,他真正关心的是业务怎么定位,自己要去哪里。3月10日交易结束,4月3日京东和腾讯融合过来的员工签约,合同换签率是96.5%。

李娜原来在易迅时带的100人的团队,离职不到10人。李娜是2011年加入易迅的,负责采购管理。

像华为荣耀、中兴nubia、OPPO(欧普)、GAP(盖璞)、优衣库等品牌商,可能用单独的京东PC端资源或者腾讯电商资源去撬动它很难,但双方绑定之后,这些品牌商是蜂拥而至。微信渠道做了很多品牌新品的首发。例如OPPO发布新机,京东微信部门设计SNS(社交网站)游戏营销方案,一开始是10万人点击,最后在一亿多人里获得曝光。

手机QQ在分区域定点投放广告上具有优势,为京东带来了大量新用户,曝光量高。2014年京东财报显示,全年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104%,达到了9660万。

腾讯从2004年开始做拍拍网,在时间上没有落后阿里巴巴多少,但两者的决心是天壤之别。那时候,淘宝是阿里巴巴的全部未来,阿里巴巴会调动最好最多的资源;而腾讯只是觉得是个机会,做好了很好,做不好也不影响大局。

阿里巴巴恐惧eBay,直接抽调精英全力以赴,竭尽所能在网络上投放广告。那时候,淘宝所有的事情是马云直接抓。

腾讯虽然想做好拍拍,但腾讯能赚的钱太多了,拍拍只是其中一个小产品,要拿多一点的预算也很难。一方面是资源投入多寡差异很大,另一方面是意识的差异,阿里巴巴做营销起家,愿意砸钱投广告,腾讯则觉得没必要花钱,靠口碑传播,营销预算每年一般是一两百万元。拍拍作为亏损的、非公司主营的业务,地位在内部很弱。

当腾讯觉得电商很重要,决心成立独立子公司、加大投入的时候,将宝押在了易迅身上,觉得自营B2C的机会更大。

回望腾讯电商的战略选择,资源有限,只能选择一个战略方向的时候,腾讯选择了自营B2C,结果错失了另一个机会,那就是平台型B2C。

2009年,腾讯做QQ商城,模式已经展现了巨大的潜力,那时候天猫还不叫天猫,叫作淘宝商城,还没有一家独大,商家对QQ商城也很热情。

而京东是迟至2010年底才开始做POP,但刘强东决心很大。

侯艳平后来反思思维局限,第一,总在想非此即彼,不可以都做。这样的话,京东也不要做拍拍,不要做POP了。如果公司不想投入太多资源的话,可以用创业的方式来做,开放给外部融资。第二,不要总是想会不会有更好的模式,一开始觉得淘宝模式很好,做了又怀疑可能不好,接着觉得QQ商城的模式好,做了又觉得不行。每个模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也有自己的时间窗口,错过了时间窗口,就错过了做大的机会。一开始就该全力以赴,坚决执行。

腾讯和京东合并,能否做到文化融合。这两家公司文化冲突很强,腾讯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文化为主导,讲究自由,慢决策,审慎,精雕细琢,对用户体验极度追求,各种意见互相PK。腾讯商业的边界是不清晰,如果没有足够的宽松自由的氛围,就没法琢磨新东西。

而京东是重运营、重执行力的公司,效率是生死线,强调结果达成。京东决策链比腾讯短,执行的快速反应能力比腾讯强,这是电商的业务模式决定的,管理方法为业务模式服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294375.html